《周山日報》是周山書院內部發行的報紙,隻在書院裏的書店售賣,張賢每日在樞密院辦差,想看這份報紙十分困難。

    今日的頭版頭條是《我軍收複綏州》,一句話新聞,然後底下是對朝廷的讚頌,對前線將士的誇讚。

    也就是這個時候沒有記者,如果有戰地記者,沒準還會分一個甚至兩個版麵來介紹戰場上湧現的英雄事跡。

    張賢掃了一眼,便不再關心,翻到第二版,角落裏有目錄,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第四版有關於稅製的討論。

    翻過去,原來是書院一位教授和學生討論的記錄,學生整理下來征得教授同意後投的稿。

    看了看前言,卻是教授對當前稅製不怎麽滿意,課上提了一句,學生不同意教授的意見,下課後直接找到教授想要討論清楚辯個明白。

    不得不,這位教授的意見的確能邏輯自洽,張賢看完都有種“好像真是這樣”的感覺,也難怪那名學生最後隱隱讚同教授的觀點。

    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記錄下這一條,如果有機會,或許能在山長麵前提一提。

    最感興趣的內容看完,接下來就是昨日邸報摘抄,以及各路好手針對前幾日邸報內容的點評與討論——這是普通讀書人最關心的內容。

    大概一個月前,《周山日報》有一期的頭版直接就是一名講師質疑陳佑推動的“專利詔”,接下來半個月幾乎每一期都有幾個討論“專利詔”的精品文章。

    這一次質疑與討論,使得《周山日報》在京城出了名,許多讀書人甚至官員都想要買一份報紙,也有不少書院外的文章投稿給日報編輯部。

    然而報紙印刷不易,確定內容、刪改稿件、排版、校對、印刷等工序,保證每一份的情況下,也就能滿足書院裏的購買力。

    請示了祭酒和執事後,日報編輯部又開了一個《周山時政》,十一期,專門用來刊登時政消息及各種點評討論。在河南道諸城都有售賣,銷量還挺好。

    畢竟邸報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周山時政》摘選的那些可以公開的消息,以及一幹作者針對這些消息“不過線”的討論,大大的滿足了普通文人對政治的好奇心與參與福

    一目十行的看完報紙,張賢起身看了眼通知。

    還沒幹。

    他繼續做下,翻開那本剪報冊子。

    這本冊子裏麵,都是報紙上關於銀票的文章。

    銀票是這次戰爭中出現的交易憑據,目前總共就三種麵額:一貫、五貫、十貫。

    官府從各家商戶處購買物資都隻支付銀票,而範貞卿他們代表朝廷售賣繳獲物資時,也隻收銀票,保證了流通。同時拿著這些銀票可以到洛陽兌換現錢,保證了信用。

    這種事情涉及的範圍很,接觸到的人也不多,因此熱度比不上催生了《周山時政》的“專利詔”,但依然有那等消息靈通的敏感人士察覺到銀票的意義。

    張賢知道銀票這件事也是山長推動的,因此他想多看看別人有什麽想法,或許就有隻言片語能啟迪到他,叫他在山長麵前有表現的機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