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九月初,詔書和中樞符命接連不斷。

    首先是科舉,明年春闈繼續,各地發解名額大體相近,根據今年春闈結果做了細微調整。春闈中試比例高的地方,今年發解名額相應增加幾名。

    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次科舉增加了鎖廳試和別頭試。

    其中別頭試是唐時舊製,本次科舉有所拓展。州府主官親戚子侄不參與發解試,而是參加由當地學政組織的統一考試,錄取率同發解試相同。

    至於鎖廳試,則是應對那些已有官職勳爵的考生,這些人亦由當地學政組織考試。不過鎖廳試與別頭試不同的一點在於,鎖廳試沒有規定錄取率,可能參考人員全部通過,也可能一個通過的都沒櫻

    為了保證這兩個考試的公平,巡視當地的大理評事和監察禦史也會參與進去。

    總之,科舉這件事,越來越嚴肅了。

    再就是官製,詔定下散官、職事、使職差遣三類,其中前兩類與品官製度對應,最後一類因事而設,事畢即撤,不依品階。

    散官按照唐時散官製度,分文武兩類,自從一品至從九品下,共二十九級。往後考課,升降的隻能是散官。本次吏部、兵部會按照當前情況給下官員重定散官,能找到之前敕命記錄的,按照敕命來,找不到的則綜合資曆和現在的職事來考量。

    職事,也就是唐時的職事官。現在的職事官與唐時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漸成常例的“知某事”“同知某事”等,還有新出現的治安寺、稅務監、學政等等,都要一一確認定品。

    使職差遣也一樣,使、都部署、都監、提舉、提點等前綴後綴,使用製度都要明文定下。

    因此,敕令少府少監、史館學士元可望,起居舍人李昉等編纂《大周六典》,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王樸總攬其事。

    根據王樸的命令,編纂組先不急著撰書,而是協同尚書吏部、尚書兵部、樞密選閱司審定當前職事、差遣,以便本次改製早日施校

    而後便是盧家事,盧璟調為保信軍節度使,盧仲彥調為太原節度副使、節製太原軍,盧孟達調任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

    實質上,差不多算是一門三節度。

    若是趙德昭依然成年,這或許會成為美談,盧家三節度也會被當成國家柱石。然而趙德昭未成年,主政的宰相們不得不提防著盧家父子三人。

    因此,廬州周圍的幾個地方,全都安排了兩府相公們信任的齲任主官。

    冬十月戊寅朔,詔川峽、淮南諸州鄉兵,並放歸農。

    中書遣使均括下農田,符令各州依規重製結甲冊、戶產簿、丁口簿、魚鱗圖、類姓簿等。

    甲申,中書符令川峽諸州府仿錦官府立宣農院,許民共推練土地之宜、明樹藝之法者一人,縣補為農師,為農師者蠲稅免役。州府須擇選通農時之學究主宣農院事,以宣講農務、警醒遊惰。

    或許是因為政局終於穩定的緣故,兩府相公們逐漸把目光從戰爭、政爭上移開,更多的去關心最廣大的黎民百姓。

    農業問題,成為建隆三年冬季討論最多的話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