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貢院,劉熙古身穿緋袍端坐在高台之上,目光掃視一排排的考棚。

    方才試題都已經發下去了。

    進士科的題目共六個部分,一首詩、一篇賦、一篇論、五篇策,貼《論語》,以及《春秋》、《禮記》其中之一的墨義。策分時務和方略兩種,每次考試比例不同。

    這次春闈,詩賦不必去管,貼經是上下文填空,墨義就是經文釋義。

    以上四個部分基本上看不出來考生的政治傾向,重要的是那一篇論和五篇策。

    本次進士科的論題是“趙鞅以鑄刑鼎”。

    策的題目分別是“平定嶺南策”、“致聖王之治策”、“治戎夷之策”、“補國稅不足之策”、“治旱策”。

    題目的詳細內容不在這裏複述,六道題目,分別考察考生對法律的態度、領兵在外會如何、對“聖王之治”有怎樣的期望、對化外治民的態度、對地方豪富的態度、主政一地的施政方向等。

    不怕他們的文章漏洞百出,隻要目標、手段傾向於陳佑這邊,就是以後數年十數年的培養對象。

    畢竟科舉考試的及第標準是“文理通順”,在這基礎上再有些文采,便能得到上等評價。

    本次春闈分甲乙丙三等,甲乙二等為本科及第,乙等為本科出身。

    別誤會,這個本科是“本人報考的科目”的意思。

    劉熙古的作用就是在排名次的時候,水平相同的情況下把傾向於陳佑這邊的排在前頭。

    而“文理”與“文采”,這東西隻要不是差距大到肉眼可見,基本上都是評判者自由心證。不然也不會有考生在考試之前推敲主考文風,以投其所好了。

    五千人考試,水平相近者不知凡幾,劉熙古這有傾向性地排名,能讓陳佑這方後備軍多一二十人都算是少的。

    待試卷稿紙全部分發完畢,一聲鳴囉,建隆三年春闈正式開始。

    劉熙古看了一陣考棚間站崗的殿前司軍士,便收回目光一一掃視坐在他兩旁的副主考和站在台下的一眾閱卷官。

    貢院關門的時候他得知少了三四十名考生。

    四十比五千,似乎不值一提,但來參加考試的考生不乏身患疾病的。出於對陳佑的信任,劉熙古願意相信這些沒來的考生都是因為涉及舞弊被抓了。

    那麽,等考試結束之後,眼前這些人應該也會少幾個吧!

    心中這麽想著,劉熙古站起身來,沉聲道:“各自巡視去罷!”

    書院,一塊空地上圍著數十人,有學生有教員,書院祭酒徐師進就站在人群中央。

    在他身邊,兩個十七八歲的學生正圍著一張木桌拚接器械。

    他看著忙碌的兩名學生,還有周圍看熱鬧的學生,心中有些無奈。

    按他的想法,身為學生,你空閑時間不自學吧,去騎馬練武學音樂,也好過做這些機巧之物。

    可惜,陳佑鼓勵大家在不耽誤學業的情況下開展各自亂七八糟的研究,甚至隻要能出道理,書院還會給予支持。

    比如桌上的器具,既有學生自製的鏡筒、木架,也有書院提供的凸麵鏡、反光鏡等。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