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不知道趙元昌想聽到什麽,但他知道這時候他該什麽。

    稍稍整理思緒,他肅容拱手道:“好叫官家知曉,工部位列尚書六部,掌下百工、屯田、山澤之政令,實乃要處。慈職事,實不當交由舒侯。”

    工部重不重要不是重點,重點是不應該交給舒侯。

    這就是陳佑的表態。

    趙元昌聽完之後麵色不善:“沒問你舒侯能不能接手工部。”

    陳佑拱手:“官家恕罪。”

    “罷了罷了!”趙元昌顯然沒有怪罪他的意思,知道了他的想法就擺擺手跳過這個問題,“如今下八成屬我,南邊偽漢,北邊遼國,你認為該先打哪個?”

    不容易啊!

    陳佑暗自感慨,這都過去多久了,他終於被谘詢軍國之事。

    周國戰略,原先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當初之所以認為南方更容易攻取,判斷依據有兩個,一個是地理環境的影響,另一個是之前交戰情況反映出來的戰鬥力。

    現在巴蜀、荊楚、吳越,都在手中,剩下的嶺南、黔中的地理環境同遼國相比要差一些。但是比軍隊戰鬥力的話,遼軍又比嶺南軍強。

    主要還是當初覆滅沈國的時候緩了緩,沒能一鼓作氣拿下漢國,要不然也不會有現在的問題了。

    陳佑仔細回想細作傳回的兩地消息,沉吟一陣後出了自己的判斷:“回稟官家,臣以為如今當先攻遼國。”

    完他抬頭看向趙元昌,見趙元昌示意他繼續往下,便接著道:“先時地利,偽漢多山林瘴氣,若要攻伐,以冬日為佳;而遼地苦寒,若欲攻遼,以春秋夏三季為上。再人和,臣聽聞此時偽漢與遼國內皆亂,然偽漢兵弱,此時不攻日後亦可敗之,遼國兵強,當趁亂擊之以滅其精兵斷其精神。”

    “若欲攻遼,當自何處起?”

    “若起馬軍,可先下雲州,自雲州往東北,直擊炭山。若起步軍,當自幽州出北口,往北去往炭山。”陳佑早有思量,此時出來絲毫不顯遲滯。

    完這兩句,他緊跟著道:“隻是臣以為,北原寬廣,一戰滅遼殊難實現。此戰當以複漢唐舊土為誌,拿下雲州左近以及盧龍之地便可。或可遣精騎奔襲炭山,不求建功,隻要能驚動遼主便可。”

    炭山是遼國夏捺缽常去的地方,遼主夏捺缽即便不在炭山,也離它不遠。周國騎兵襲擾炭山,差不多就相當於遼國兵馬出現在洛陽城外,對敵我士氣影響很大。

    如果按照陳佑所的法子來,攻下雲州和營州等地難度不是很大,即便有困難也可以克服,問題就是能不能選出可以承擔奔襲炭山重任的馬軍。

    知道陳佑提出的戰略選擇之後,趙元昌沒有立馬做出評價,他還得多問問其他人。

    國家大事基本就在這一次次的談話中確定,身為皇帝的趙元昌通過談話確定自己的想法,並確定大多數足以影響朝政的重臣認可支持他的想法,之後就可以召開朝會議事或者直接下詔。

    散衙回到家中,管家陳行文送來一份請帖,署名是富令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