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英國或美國的發展曆史拿來作樣板,而非得用它來評斷後來的經驗不可。顯然並不存在通往現代性的單一途徑。“注釋54”

    今天,中國人的三個社會(大陸、台灣與香港)都處於現代化的過程中,並正露現了新的現代的文明格局。但是,這個正在浮現的中國現代性究竟是什麽性格?有什麽樣的特質?中國的文化傳統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換言之,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在什麽意義上稱得上是“另類的現代性”?這都需要社會科學作大量的細致的剖析與詮釋。“注釋55”在此,我更想提出,中國的發展,或中國的現代性的建構還遠遠沒有完成。而中國大陸自1978年後推行“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短短二十年間,已出現“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驚人變化,有理由相信,中國大陸建構的現代性將會與西方的資本主義式現代性出現重要的區別。不過,我認為,在開放改革的政策下,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無可避免地會與全球的現代化匯流,這一匯流固然會產生融合,但也會產生衝擊。在這個意義上,“後現代主義”的差異性的理論框架,或許更有助於全球多元現代性的發展。中國大陸在“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構過程中,必然會堅持、並應該會與不同文化產生真正對話,那麽,它所建構的“另類現代性”,一方麵不可能不擁有全球現代性的“共相”,另一方麵也必然擁有它特殊的文化身份的認同。可以預見,二十世紀將會見到一個全球多元現代性的展現。

    “注釋1”此文原文刊於1999年喬健主編:《社會科學的應用與中國現代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這篇論文原是在1997年4月香港與中國內地合辦的“第五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上發表的。此文收入金耀基:《中國的現代轉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增訂版。

    “注釋2”參見金耀基:《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曆史》。

    “注釋3”金耀基:《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曆史》。

    “注釋4”Octavio Paz,“The Search for Values in Mexico’s Modernization,” Asia Wall Street Journal,June1,1994.

    “注釋5”“The Search for Values in Mexico’s Modernization。”

    “注釋6”Marshall Berman,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New York:Penguin Books,1982),p。24.

    “注釋7”參見M。Sarup,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p。166.

    “注釋8”施萊辛格:《論曆史的不可測知》,《文匯》1966年11月,第11頁。

    “注釋9”Robert C。Tucker,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London:Allen&Unwin,1970)。轉引自阿維內裏(S。Avineri):《馬克思與現代化》,收入羅榮渠編:《現代化:理論與曆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第5頁。

    “注釋10”Umberto Melotti,Marx and the Third World(London:Macmillan,1977),p。27.

    “注釋11”Alvin Gouldner,The Two Marxis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p。382-389.

    “注釋12”Robert C。Tucker,p。106.

    “注釋13”Marshall Berman,p。98.再參黃瑞祺:《馬克思與現代性的三重辯證關係》,收入黃瑞祺主編:《歐洲社會理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年,第273—330頁。

    “注釋14”本文講的美國現代化理論,可參見作者《現代性論辯與中國社會學之定位》一文,收入金耀基:《社會學與中國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注釋15”T。Parsons,T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1971),pp。138-143.

    “注釋16”Robert Bellah et al。The Good Society(New York:Vintage Books,1992),pp。232—234.

    “注釋17”Peter Berger,B。Berger&H。Kellner,The Homeless Mind(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4),p。155.

    “注釋18”Paul Hollander,Anti-Americanism:Critiques at Home and Abroad,1965-1990(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注釋19”參周陽山:《美國現代化理論的重估》,收入周陽山:《民族與民主的當代詮譯》,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第107—121頁。

    “注釋20”Charles Taylor,“Inwardness and the Culture of Modernity,” In A。Honneth,T。McCarthy,C。Offe&A。Wellmer eds。William Rehg trans。Philosoph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Enlightenment(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2)。

    “注釋21”參見藪野佑三:《現代化理論的今天》,收入羅榮渠編:《現代化:理論與曆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第132頁。

    “注釋22”S。Huntington,“The Change to Changes:Modernization,Development and Politics,”In Comparative Politics,vol。3,no。3,April1971,pp。286-322; 再參見S。N。Eisenstadt,Tradition,Change and Modernity(New York:Wiley,1973,pp。98-115)。

    “注釋23”Peter Berger&Hansfried Kellner,Sociology Reinterpreted(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81),pp。15-16.

    “注釋24”福山(Francis Fukuyama):《亞洲的現代化與民主之未來》,吳東升、朱雲漢編:《東亞現代化的困境與出路》,台北:中華文化複興運動總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5年,第46頁。

    “注釋25”Lucian Pye,Asian Power and Politics: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0.

    “注釋26”Wen hui Tsai,In Making China Modernized:Comparative Modernization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Baltimore,Md。School of Law,University of Maryland,1996.以及 Arland Thornton&Hui sheng Lin,Social Changes&the Family in Taiwa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注釋27”Ambrose Y。C。King(金耀基),“State Confucianism and Its Transformation: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tate Society Relation in Taiwan,” In Tu Wei Ming ed。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228-243.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