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傳續演進中,每個推動曆史進步的社會實踐往往鑄就了時代特有的民族精神。尤其在共和國建設發展的艱辛曆程中,我國人民還相繼創造了包括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三線精神、成昆鐵路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體現民族美德與時代要求的一係列難能可貴的精神標杆。而在其中也無不體現中國工人階級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為國分憂、為國爭光的理想誌向以及始終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緊緊相連,把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緊緊相連的崇高覺悟和優秀品質。如今無論是抗擊猝不及防的自然災害,還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衝擊,胡錦濤、溫家寶同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由李長春同誌總結提煉的“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東汽精神又應運而生。正是有了這種災難彰顯、曆史鑄就、時代催生的東汽精神的引領支撐,東汽人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與全國人民的有力支持下,雖然遭受了滅頂之災導致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尤其在幾百個同胞不幸罹難和數十億資產損毀殆盡的情況下,能夠擦幹眼淚、挺起胸膛、穿越災難、從廢墟中崛起,不僅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氣概和“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出色努力戰勝災害獲得新生,而且使災難中彰顯迸發的東汽精神更加閃爍,使之催人奮進,激勵東汽人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麵勝利,成為全國工業戰線和各行各業學習的精神標杆。

    然而,追本溯源究其實質,東汽精神既代表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也屬於我國先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既有企業自身的個性特色,也有各行各業的共性內涵。尤其在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與文化強國建設中,也必然有著適應客觀需要並體現時代特征的核心要義和共性訴求。當前,我們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就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一以貫之、與時俱進提出的根本要求,尤其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中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與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注釋1”所以,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主要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匯集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勵士氣、鼓舞鬥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規範行為、引領風尚,大力弘揚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為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任務和奮鬥目標提供強力支撐和可靠保障。這就要從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上深刻反映東汽精神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用於東汽精神的普遍指導性。

    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為促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這也是東汽精神始終遵循的“指南針”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並在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才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也才不斷從繁榮走向新的繁榮。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導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行動指南和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就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注釋2”因此在弘揚東汽精神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中,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科學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製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曆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這種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而奮鬥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理想信念的層麵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也正是在實踐包括精神道德學說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曆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而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統一才能行動一致,達成共識才能凝聚力量。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時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然而,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隻有正確運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是我們黨的幾代領導核心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艱辛的探索奮鬥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和重要結論。我們黨90多年來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國各族人民,通過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通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通過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帶領全國人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業績。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各項事業勝利的堅強領導核心,並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們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思想武器”“注釋3”。“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中的指導地位是由曆史的、現實的和其本身屬性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靈魂,貫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之中。在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居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最高層麵。”“注釋4”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新形勢下,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一個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問題,必須正確認識、認真對待。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充分發揮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發展的“方向盤”和“穩定器”。“當代中國,實現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任重道遠,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引領作用須臾不可或缺。”“注釋5”要通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確理論。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係統回答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並對建設什麽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以創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係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麽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注釋6”

    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經過艱辛探索,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並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適時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係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大國進行什麽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開啟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在實踐中積累了治黨治國治軍新的寶貴經驗,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上邁出了新步伐。歸結起來說,我們黨90多年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兩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指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行動指南。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係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處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將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當代中國的本質要求就是科學發展,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認識。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統一起來,賦予黨的宗旨新的時代內涵。科學發展觀將全麵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揭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係,揭示了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內在聯係,回答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將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豐富和發展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矛盾的方法論,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繼續回答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使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實踐證明,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確立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八大又將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作為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寫進黨章。這表明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並且貫穿於建設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這不僅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而且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習近平同誌對此特別強調:黨的十八大主題,簡明而又鮮明地向黨內外、國內外宣示了我們黨將舉什麽旗、走什麽路、以什麽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麽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四個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問題。提出和確定這樣的主題,對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曆史征程上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十分緊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這個主題,對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至關重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統一的科學理論體係。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正確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雖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牢固的,但是蘇聯、東歐劇變帶來的社會主義在全球範圍的低潮,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們進行“西化”“分化”,加上對外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程中,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的各種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使我國思想政治領域也出現了各種噪音。對這些事關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則的重大問題,共產黨員尤其領導幹部必須旗幟鮮明和立場堅定。因為各級黨員幹部都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者,如果他們能帶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工作中就會有很強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就能使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真正落到實處,促進我們黨的各項事業蒸蒸日上。這也表明,黨的理論是黨的建設的靈魂與生命,是黨的建設的根本前提和可靠保證。如果離開黨的理論談黨的建設,黨的建設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切實把握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分清”的基本要求,即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這也說明,堅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係武裝頭腦、指導行動的極端重要性。而且無一例外,任何政黨、國家甚至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用一定的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準則,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更要如此,隻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我國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築的變革、完善與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又為全社會道德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並注入了持續提升的動力。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社會利益關係,我國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我國在全社會始終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而將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製度的廢除,尤其使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製度基礎和社會利益基礎,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道德發展史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大變革。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和推進現代化建設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的確立完善,更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全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更為顯著。盡管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消極製約與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負麵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觀念和不良行為確實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有所表現,但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根基就是公有製為主體的基本經濟製度,它鞏固了社會共同的利益基礎。同時使過去一度實行單一公有製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麵和平均主義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延伸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更加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而且在我國基本經濟製度不斷變革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社會道德也給予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和促進,與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的作用與反作用關係。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也為全社會帶來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製度創新,其中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衝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這些觀念和規範解放了人們思想、更新了傳統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進取、探索和創新,不斷在破除違背客觀規律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日益為人們矯正和確立新時代的行為準則。

    當代中國已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在推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進程中,尤其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行動,特別要科學分析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深入研究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課題,不斷深化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把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為此,就要著眼於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著力於理論創新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包括堅持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帶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全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學習教育,認真搞好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學習貫徹,切實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引導幫助人們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使黨和國家的科學理論和指導思想進入頭腦並深入人心,不斷增強貫徹執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因此,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行動,第一要義是貫徹落實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隻有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麵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並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所以,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就要著眼於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著力於理論創新和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尤其要在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下功夫,以此作為東汽精神所遵循的“指南針”。

    由於“5·12”特大震災對東汽的破壞力實在太大,瞬間就將東汽漢旺基地全部摧毀,數千名職工被迫撤到異地工作,5000餘戶家庭也不得不離開故土而重新安家。這種災難性的遷徙、大規模的搬遷和全方位的安置重建,包括接踵而至的國際金融風暴的席卷衝擊和嚴峻挑戰,更使企業舉步維艱和新東汽建設任務極為艱巨而又困難,也就更得靠科學思想指引正確的道路和方向,尤其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企業的抗震救災和恢複重建。正是由於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主要靠加快發展、克服困難、戰勝災害;堅持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切實維護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主人翁地位;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不斷向當代水準、世界一流的奮鬥目標勝利邁進;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努力實現“兩個文明”的共同提高和協調發展。東汽人經過殘酷激烈的浴血奮戰和艱苦卓絕的頑強拚搏,已經從廢墟中搶救出數百名幸存者,緊急運送和救治千餘名傷員,及時向安全地點轉移8000多名受災群眾,使東汽5000餘戶家庭得到了妥善安置住進了永久性住房,並將震災造成的損失和耽擱的時間搶了回來;而且以快馬加鞭、隻爭朝夕的勁頭和速度將新東汽迅速建設起來。東汽新基地建設尤其堅持統籌兼顧,並以科學規劃、科學重建求得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其中,特別在統籌規模與水平、軟件與硬件、研發與製造、常規能力與強項優勢、優先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等關係方麵堅持了“六個統籌”。具體包括既能重視生產生活的過渡性安排,又能追求企業的長治久安和永續發展;既能確保抗震防汛等自然環境的安全可靠,求得交通協作等人文條件的便捷有利,又能符合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適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從而勝利完成了“搶險救災、職工安置、災後重建”等震後麵臨的三大任務,保證在兩個方麵建設災後美好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並使一個嶄新的東汽矗立在神州大地和世界的東方,繼續為國民經濟發展與祖國電力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5·12”特大震災已使東汽總部和漢旺基地數千名職工被迫撤到異地生活居住和創業發展。東汽人深知這種災難性遷徙、大規模搬遷和全方位安置必將使企業恢複重建遇到更多問題和困難,這就更要靠科學思想指引正確道路和前進方向。按照黨的十七大和中央部署,全國上下深入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此推進科學發展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進程。這不僅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的重大舉措,而且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是搞好大型國有企業的重要法寶。尤其在遭受“5·12”特大震災的洗劫破壞,新東汽建設任務極為艱巨困難的情況下,更要深刻領會並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體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和支撐東汽的恢複重建。

    當前,全黨全國都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決心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這次大會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順應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願,把科學發展觀也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這也為搞好東汽這種在“5·12”震災中受損嚴重企業的抗災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指明了前進方向。麵對特大震災慘絕人寰的毀滅性破壞,東汽人之所以能夠擦幹眼淚、挺起胸膛、穿越災難、從廢墟中崛起,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氣概與“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出色努力戰勝了特大災害,其中根本原因,也在於堅持不懈地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並使企業抗震救災、恢複重建和災後發展始終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闊步前進,這本身就反映並增強了一種“理論自信”。而對於在抗擊災難中“浴火重生”和崛起奮進的東汽來說,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價值就在於指導實踐和實際運用,這種“理論自信”也必然在準確把握抗災發展實踐要求上體現出來。

    (一)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依靠發展克服困難、戰勝災害,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尤其對我國新形勢下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做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思想自覺是行動自覺的前提,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尤其事關旗幟、道路等發展方向原則等重大理論實踐問題,有了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才能在行動實踐中增強“道路自信”和“製度自信”。事實也早已表明,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靠發展來鞏固、在發展中推進的,發展就成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這是基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基於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深切願望,基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基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履行黨的執政使命做出的重要結論。胡錦濤同誌指出:“一個國家堅持什麽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注釋7”因為有什麽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麽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從企業來看,發展這個主題是基於企業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基於企業履行責任、提升效益,基於企業要發展經濟,造福人民、造福社會的目標訴求做出的重要判斷。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義。雖然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不懈努力,我國經濟建設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並將長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變,特別是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差別大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等階段性特征格外明顯。這更得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而從我國工業經濟的微觀來看,發展生產、完成任務,搞好生產經營和經濟建設,這本身就是企業履行的神聖天職與企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就更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尤其在追求經濟指標與社會效益,為人民創造更多物質和精神財富方麵履行好社會責任。

    “5·12”特大震災對東汽的破壞,以及接踵而至的國際金融風暴的席卷衝擊,使得企業建設發展舉步維艱而又非常困難。對於震災中損毀嚴重的大型國企來說,無論震前推進企業改革發展,還是災後搞好恢複重建,都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既要靠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又要靠發展挽回損失和重建家園。由於震災無情,東汽員工不僅失去了生活居所甚至失去了勞動工具和工作場所,從而使企業恢複生產、完成任務、承攬市場訂單、增加投入產出的條件和手段極為短缺,許多方麵陷入有米無炊甚至無米無炊等困難境地。這就更要深入挖掘內部潛力、有效利用外部資源,通過各種渠道落實生產資料,包括租賃廠房、設備組織生產。而且統籌調整作息時間,合理設置工作崗位,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力求人人有事做、有活幹、有用武之地,保證各類人員都在工作崗位發揮作用。正因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義,想方設法為擴大生產而創造條件,千方百計為發展經濟而開足馬力,尤其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上花氣力,努力將震災所造成的損失和耽擱的時間搶回來,東汽才能在震後短暫時間就使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太陽能、海水淡化等主導產品和產業的開發研製在四川、天津、廣東等異地生產基地馬不停蹄全線展開,甚至還創造條件、克服困難堅持在漢旺總部的廢墟上就地恢複部分生產,從而在震後半年就恢複80%的產能,災後三年使產品年產量、工業年產值連續刷新紀錄,分別達到了3000萬千瓦和200億元,企業投入產出又位於全國行業前茅並登上了曆史巔峰。

    (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在維護職工根本利益和主人翁地位上堅持黨的“以人為本”的宗旨和理念。

    我們黨曆來的工作和奮鬥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必然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必然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所在。對於企業來說,準確把握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必須理清兩層關係:一是正確理解企業發展與以人為本相輔相成。企業發展是前提和基礎,離開了發展隻能是空談,而以人為本既是企業發展的目的,也是企業發展的手段和途徑,企業發展與以人為本兩者之間應該實現良性互動。二是正確認識堅持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係。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真正堅持以人為本,企業就會充滿活力,發展就能得到保障,企業就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在實踐中真正堅持以人為本,是實現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為此,這也要求我們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好企業,堅持並尊重企業員工當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將人的因素作為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並發揮其決定性作用,努力構建和諧的勞動關係,包括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用工分配關係,同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決好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並使全體勞動者都能共享改革與發展成果。隻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人們做好企業發展各項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及主觀能動性,最廣泛地組織動員廣大員工依法參與企業管理各項事務,在全力投身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做出更多貢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