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作分析;

    12.時間分配;

    13.行為頻率;

    14.社會測量學;

    15.拓樸心理學(對人、對阻礙物的反應)。

    四、個人記錄

    16.日記;

    17.自學係統指導;

    18.個人信件;

    19.主題寫作(如“我的媽媽”、“我的故鄉”等寫作)。

    五、表情活動

    20.第一印象;

    21.外表過細分析(快速攝影分析);

    22.外表模式分析;

    23.字相學;

    24.風格分析。

    六、量表

    25.等級量表;

    26.記分量表;

    27.心理圖示。

    七、標準化測驗

    28.標準化問卷;

    29.心理測量(動作、測驗、迷津測驗、語言測驗等);

    30.行為量表(想像、聯想、情境測驗等)。

    八、統計分析

    31.差別心理學;

    32.因素分析;

    33.內部因素分析。

    九、生活情境微型

    34.時間樣本;

    35.職業微型;

    36.欺騙性情境。

    十、實驗室實驗

    37.一元記錄;

    38.多元記錄。

    十一、預測

    39.外觀預測;

    40.趨勢預報。

    十二、深層分析

    41.精神科會診;

    42.自由聯想;

    43.夢的分析;

    44.催眠術;

    45.自動書寫;

    46.幻想分析。

    十三、理想型

    47.理解的圖式;

    48.文藝性格分類。

    十四、綜合法

    49.辨別法;

    50.匹配法;

    51.全過程會診;

    52.個案分析。

    歸因論在自我分析中的作用

    為了防止在自我分析中得出片麵性結論的危險,以及主觀主義地揭示自己,這樣那樣的行動、行為、成功與失敗的可能性,要注意在自我分析中,學會正確運用歸因理論。

    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解釋社會事件發生的原因,即歸因。這是社會生活中的普通現象。而歸因理論就是心理學家用來揭露人探究社會事件因果關係的一般規律性的理論。根據歸因理論研究,人對事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的分析途徑,可以概括為控製點、穩定性和可控性三個維度。控製點維度就是用來說明一個人把事件歸因為內部還是外部因素的一個維度。因此控製點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有能力、努力、心境等,外部因素主要有任務的難度、運氣、別人的幫助等。也就是說,一些人在歸因時相信自己有能力控製強化事件的發生,而另一些人在歸因時認為事情的成敗受運氣、機遇或他人力量控製,即受相對於他們的外部因素控製。穩定性維度是指原因是否會變化。人對自己成就行為或者創造性活動失敗或者成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從上述三個維度探討。一般來說,從穩定性和可控性來看,能力是穩定的,是不可控的,因為他是由基本智力因素決定的。心境也是不可控的、穩定的,人的心境隨情境變化。而努力是可以控製的,也是穩定的。在外部原因中,任務難度類似能力,是穩定的、不可控的。機遇類似心境,是不穩定的不可控的。最後,他人不尋常的幫助是可控的,但不穩定,例如,別人可幫助你一次兩次,但不是次次別人都可幫助你。人們根據控製點、穩定性和可控性,去探究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而探究分析的結果,又決定以後對成就的期待和具體的情緒的反應。例如,有一次美國一中學在一個體育館參加大學入學考試。考試快要開始時,一條蛇從一個男生的衣袋裏爬了出來,爬到地麵後消失了。許多學生嚇得尖叫,站在椅子上。結果,考試成績比預料的低。經過調查發現分數低者都集中在出現過蛇的體育館。後來受影響的學生因此被給予重新考試的機會。如果用歸因論分析這一事件,可作如下分析:一是考試是要顯示穩定的,而這個考試卻反映極不穩定的、可控的原因(蛇),這就意味著重新考試,學生就會考好。

    一個人怎樣對自己的活動和行動的結果進行歸因,是決定他能否正確分析自己、評價自己的關鍵。如一個人把自己的失敗歸於不穩定因素,他就更努力。對失敗的難堪或恥辱感等情感可以促使他提高以後努力的程度。相反把失敗歸因於穩定因素,對以後成功的期待低,無能為力感強烈,就可能放棄努力。但如果把屬於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歸因於內部的可控因素,而不顧客觀條件的盲目,也同樣不能正確分析自己、對待自己,因之也不會得到理想的結果。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