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該院實至名歸地獲得了一個個金光閃閃的榮譽:先後蟬聯在全區開展的多項活動的先進集體和紅旗文明單位、“十五”立功先進集體等20多項,湧現出先進個人40餘人次,在2004年堅決落實戴相龍市長提出的“為農民查體”活動中,該院又被評為先進集體;領軍者劉延魁院長,也連年榮膺區級優秀黨員和衛生係統優秀院長,天津市衛生工作先進個人,市級“九五”和“十五”立功先進個人,在2003年抗擊SARS中,他榮獲“天津市抗擊SARS先進個人”,2005年,他被評為市級農民查體先進個人,並獲天津市勞動模範殊榮!

    由於十二年來,書記兼院長的劉延魁領導有方、經營有道,所以,該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曾在區、市電台、電視台和報刊上屢作報道,區、市領導同誌也數次蒞臨指導,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並在全市農村衛生工作的改革中,起到了借鑑、示範和推動作用!

    麵對豐收的碩果,人們習慣於沉浸在慶賀的喜悅之中,而往往未念及或忽略了播種、施肥和澆灌時的艱辛,殊不知,那當初勞作的鹹澀汗水,遠比這甘甜的果汁,更有一番內涵豐富的滋味……如此說來,今天掌聲盈耳、鮮花滿懷的劉延魁,過去是以怎樣的心態和雄姿,贏來而今的輝煌呢?

    苦能煉誌,學可成才

    困難對於成功者,不可避免,也不可缺少。它是礪石,磨練你的意誌;它是鐵砧,鍛打你的毅力。無數成功者的經曆,都印證了這一道理,劉延魁就是一例。

    浪花因撞擊而絢麗,人生因拚搏而精彩。劉延魁正是在困境中的奮然拚搏,才譜寫了他人生事業的精彩之歌。

    1955年出生於天津市津南區文化之鄉高莊子村中醫世家的劉延魁,雖自幼聰慧好學,但因“文革”中父親被迫害至死而殘遭株連,被迫輟學插隊務農,與母親等一家老小,過著食不過腹、受人歧視的困苦生活。這就注定了他要比一般孩子遭受更多的磨難、錘煉和考驗。但生性好強、永不服輸的少年延魁,硬是起早貪黑地天天下地,他咬緊牙關,默默拚幹,得到父老鄉親們的一致讚許,並先後選他為生產隊的農業隊長、工業隊長、全麵管理隊長,他一幹就是十年!這期間,他遵照先父教誨,每天下地回家,都在燈下刻苦鑽研《中醫基礎》、《藥性歌訣四百味》、《中藥分類歌訣》等醫書和祖傳脈學。對初中尚未畢業的他來說,要讀懂、學通這些文言專業書,難度可想而知。但他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他堅信葉劍英元帥寫的“苦戰能過關”的道理。不認的字就查字典,不懂的詞語就請教胞兄延昌。他以這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還向胞兄學習了《傷寒論》、《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熟讀了《瀕湖脈學》、《方劑學》等醫書,並掌握了祖傳醫道和醫術,為他日後的臨床治療,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