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望所歸,平穩過渡

    土生土長的劉煥勳,1978年高中畢業後,即到村辦的該廠高溫車間當重體力的拔絲工,因他表現突出,後任質量檢查員兼生產統計員。別人都幹一班8小時,而他卻主動跟著兩班幹,及時又準確地搞好產品檢驗和統計,受到廣泛好評。他調任業務員後,更是宵衣旰食地外出奔波,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1983年,他通過市外貿五礦,首次使該廠產品,由內銷轉到主要是外銷;3年後,他又同外貿五礦談成了一項特殊包裝出口到澳大利亞的“小卷軟黑”產品——他們用自製纏軸機等設備投產後,物美質優,效益可觀,還備受澳商青睞……成功,總是跟在艱苦勞作的背後;重任,隻有在肩膀磨硬之後才能承擔。正因劉煥勳有在生產第一線十年的錘煉,所以才水到渠成地取得了成功,承擔了重任:1988年元旦,這個27歲的廠長走馬上任!他的地位變了,但職工實幹的本色未改。第二年,他即針對本廠情況,進行了工資改革:將實行多年的工資加獎金製,改為計件工資製。這樣一改革,每到月底,所有職工,都能吹糠見米,心明眼亮,有效調動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1990年他正式申請入黨,經過學習、培訓,94年12月成為近十年來,村黨支部發展的第一個新黨員,95年底轉正,96年初被選為黨支委,十年來連選連任,而今升任副書記。劉煥勳在苦學新科技,嫁接老企業的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企業管理水平,1995年,他參加了天津管理幹部學院的學習深造,並被全班40名學員,一致選為班長。他通過為期兩年的係統學習,擴大了知識領域,更新了思想觀念,顯著提高了領導和管理水平。改革開放,為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中國入世,又為經濟的騰飛和與國際接軌提供了理想機遇。為激活經營機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以促使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1998年,鄉鎮企業改製的浪潮風起雲湧,當然也波及到全村效益最佳的津南拔絲四廠,下半年,黨支部開始研究改製的具體方案。在此之前,該廠的經營體製,是集體承包的廠長負責製,即村辦集體性質,其利潤由村支配;改製後,實行個人承包,即民營私企性質,其利潤除按規定上交村固定數外,均由廠長支配。改製的具體辦法:首先是根據上級有關文件,對廠內地上物的評估價為150萬元,承包者分三年付清:首年50%,第二、三年各付25%;再加上廠占地麵積每平米5元、每年共上交村7.5萬元的土地使用費,然後,由村兩委將這兩筆帳和承包辦法,征得全體村民簽字同意,再張榜公布,進行招標,7天為一標期,3榜定案。如何看待金錢,最能說明一個人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品格。麵對經濟利益的誘惑,出以公心的劉煥勳,絲毫不為所動,他對黨支部領導說:“我是廠長,又是黨支部委員,我絕不與民爭利!因此,我決定不參與這次競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