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說:“適者生存。”我國加入WTO與世界接軌後,麵對中國市場即將全麵放開,在全世界範圍內平等競爭的大勢,馬總在認真總結前十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順勢發展,以“重新開始做起”的再創業精神,采取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舉措。這主要就是:誠聘英才重創新!

    他先後聘請來了中國染料標準委員會委員、在染料應用領域造詣很深的高級工程師劉仁祥,曾任全國染料工業國家重點攻關項目評審組負責人的教授級高工周天佐等4名高工,正式成立了天順公司染料研究所,人員由原來的幾名增加到38名,專門研究和開發新品種以及老品種的節能降耗。既“外請諸葛,又內用周郎”的馬總,為提高全公司員工的整體業務水平,還聘請天津大學化工係教授周春隆、穆振義夫婦來公司講解顏料知識;並請天津大學一名年輕博士後,在節假日來公司培訓技術人員。他又聘來了長期不景氣的天津市染化九廠總工程師王興民……隨著專業人才的薈萃、產品技術含量的提高和企業經濟實力的逐年增強,1999年,馬總還適時地幹了幾項具有全局性和長效意義的創新性工作:一是,完成了產品質量保證體係,是全市同行業首家取得國際質量體係認證的單位,並在2001年順利通過ISO9001:2000版的換證工作,這就為“天順”的產品進一步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是,“天順”在全市染料行業,首家加入了世界紡織染料行業的權威組織——美國紡織染料協會,馬總是其會員,這對“天順”產品暢銷無阻地進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是,在公司內部管理上,更加完善了各項規章製度,諸如,車間單獨核算、自負盈虧和安全生產等製度,實現了以法治廠;同時,針對化工行業的特點,公司成立了安全生產領導小組,由馬總親任組長,負責生產和行政的兩位副總任副組長,各部門正職為成員,嚴求各車間、各科室每周自查一次,全公司一月一互查,做到未雨綢繆,以防患於未然,確保安全;在保證產品質量上,公司對車間和班組,實行單批考核和獎勵製度,並進一步完善了產品質量、數量與本人的收益掛鉤,為從源頭起到終端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都切實做到步步嚴把質量關,馬總按照國際質量體係認證的要求向全公司員工鄭重提出:“我們人人都是質檢員!‘天順’的產品,既要注重結果,也要精彩過程:不合格的原料不準進廠,產品合格率必須達到100%,合同履約率必須達到100%——產品質量和銷售服務,就是我們的品牌、我們的名片、我們的信譽,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視、精心愛護、全力搞好!”

    四是,注重環保,業已達標。作為化工企業一把手的馬海泉,一直堅持生態環境和企業發展統籌考慮、整體推進的科學發展觀。1999年6、7月份,他同清華大學、天津環保研究所,聯合研究汙水處理問題,“天順”投資近300萬元,在全市同行業首家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厭氧絮凝法處理汙水,並於當年通過驗收,達到了國家要求的二級排放標準。此舉,對淨化生產、確保員工身體健康和環境保護,都至關重要!

    盡管企業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是否有好的產品,但“以人為本”的馬總始終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優秀的專業人才。因此,永不滿足的他,在以上這水漲船高的基點上,繼續聘請高智商的專業英才。因馬總是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理事和中國化工學會染料專業委員會委員,聯係麵廣,認識人多,故他能把國內一些名家請來,為振興企業、出謀劃策,獻計出力。比如,中國染料情報中心站的權威專家楊新偉,被馬總聘為“天順”顧問後,及時提供全國染料行業的最新科技情報;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祖望;全國染料行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導楊錦宗等,馬總有了難題,就去拜訪求教……馬總在誠聘眾英才的同時,還加大了對科研所和技術檢驗科的科研經費,僅2000這一年,就投入400萬元,購進了美國的比色儀、全國隻有二台的德國耐曬牢度儀、日本的耐磨儀等世界一流的先進科研設備,這就由原來的人工技術檢驗,一律變為準確、高效的儀器檢驗——在實驗和檢測手段上,發生了質的飛躍,達到了國際標準,達到和世界接軌!同年,馬總還向全公司提出這樣的響亮口號:“用戶的要求,就是我們的標準;用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目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