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孩子上了中學後,我們說的話他聽不進去了”,“為什麽孩子一聽我說話,就發脾氣呢……”家長的苦惱,反映出他們和孩子溝通存在障礙。

無論是語言溝通、眼神溝通,還是肢體溝通,都是家長和中學生交流聯係的橋梁和紐帶。溝通是教育子女的基本手段,無法溝通或溝通不暢,就說不上家庭教育。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共同經驗區”,就像兩個圓相交,重合部分是共同經驗區,沒有共同經驗區,就形不成溝通;完全重合,也沒有溝通的必要。由於父母和子女在知識、經驗、態度等方麵存在著差異,才需要溝通。在孩子處於小學階段,家長和他們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溝通模式,積累了豐富的溝通經驗。但孩子進入中學,似乎變得有主見起來,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有了審視、選擇甚至批判能力,溝通的障礙就突顯出來。加上中學生處於心理情緒敏感期,對與父母溝通時父母的語氣、神情、態度都比較在意,溝通就成了比較困難的事情。

中學生的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常犯的一種錯誤就是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麽”角度出發,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能接受”。忽視了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知識容量、心理感受、生活經驗、社會背景,缺乏在動態中和孩子溝通,是家長溝通不能的關鍵所在。

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有人指出要去把握三種不同的視角同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

一、“蹲下身來”看孩子

做家長的習慣從自身的角度看待中學生,而成人的眼光和中學生的眼光實際上是兩回事。在父母眼中,有些事情是無聊的,但孩子卻認為是很有趣的;有些事情是很複雜的,孩子卻認為是很簡單的。如早戀問題,不少家長就感到很神秘甚至危險,可中學生不以為然,覺得是很單純很平常的。因此,父母要“蹲下身來”,調整視角,用心去體會孩子在某種情境中會怎樣思考、行事。這樣就會產生寬容和體諒,父母便能比較多地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子女溝通起來才會多一些共同的語言。

二、用平等的眼光看孩子

溝通是心與心的交融,不是家長高高在上的高壓,有些家長從溝通伊始就缺乏平等對待的氣度和態度,說起話來嗬斥,滿口命令式的語言,這實際上不是溝通,而是訓話。這樣的溝通,中學生不會接受。

三、用未來的眼光看孩子

用未來的眼光看孩子,就是說對待中學生成長中的失誤或不足,父母在溝通時應接受孩子的現狀,看到他們不完美,不完美才有追求完美的動機。把孩子放在發展的動態之中看待,對他們永遠抱有希望,溝通才會有好的效果。切忌在溝通時總提孩子過去的痛苦經驗,“揭短式”的溝通讓孩子老走不出失敗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