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一段話是老子觀察了水的特點後,得到啟發,悟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居善地”,是說人要占據有利的地形。曆史上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看來孟母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知道環境對兒子的影響是有決定作用的,所以才有她三遷其居的故事。對於成年人來說,是要做好自處,應隨波而不逐流;對於指揮作戰的人,要占據有利地形;對於做企業的來說,要選擇好的領域,避開別人的競爭。有一本《藍海戰略》講的比較詳細。對於做生意的人,選擇好經營場所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心善淵”,是說人要善於養心,像海一樣能容納百川。因為隻有容萬物,才能生萬物。清華大學一位教授講過:“你內心如果是一團火,才能釋放出光和熱,你內心如果是一塊冰,就是化了也還是零度。好的心態讓你成功,壞的心態毀滅的是你自己。”同樣的事情,在兩個人身上產生的反應是不一樣的,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如古時候有兩個秀才去趕考,在路上遇到兩口棺材。甲說:真倒黴,碰上了棺材,今年肯定考不上了;乙說:棺材棺材,升官發財,這次考取肯定沒問題。由於心態不一樣,在考場上的發揮就不一樣,結果自然就不一樣。所以,人一定要善於培養和調整自己的心態。

    “與善仁”,是說人的行為要修養到像水一樣能幫助萬物的生長。孔子講:“己欲立,先立人。”意思是自己要想立起來的話,要先幫助別人立起來。有一個關於天堂、地獄的故事說:“有一天,上帝領著一個人到地獄,這個人發現地獄裏的人都瘦骨嶙峋,他們都用一個特製的勺子喝粥,因勺子把特長,勺子的頭很小,舀出來的粥都灑在了地上,一點也喝不上,最後桶裏沒粥了,大家就互相埋怨,互相憎恨。上帝又把這個人領到了天堂,他發現天堂裏的人一個個都胖乎乎,笑逐顏開。他們和地獄的人用的都是同樣的勺子,吃的是同樣的粥,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是把粥舀出來喂別人,你喂我,我喂你,一點也不浪費,結果大家都吃的胖乎乎的。”

    “言善信”,是指說話要有信用。俗話說:“應人事小,誤人事大。”這些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很難的。經常會發現有些人會胡亂應允別人事情,一旦承諾的事情超過了自己的控製能力,自己就無法實現,那麽自己就會失去信用,也一定會為此付出代價。

    對於信用的重要,《論語》裏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是車上兩個重要的部件。雖然牛、馬和車都有了,但因缺少這兩樣東西,車還是走不了。

    “正善治”,是說處理事情要做到公正、公平。人們會因為當事人是自己的親友,而在處理事情時心理發生偏向;會因為當事人和自己有意見,而在處理事情時心理發生偏向;會因為當事人出身卑賤,而在處理事情時心理發生偏向等。所以,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真正能做到公正、公平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