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史話

    杜鵑花的曆史源遠流長,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次百花姐妹約定春天在“花都”大理壩比美,推選“花王”。杜鵑花家族大,姐妹多,就派她們的佼佼者馬纓花作代表去參加競選。馬纓花覺得自己長得漂亮,不把眾姐妹看在眼裏,因而姍姍來遲。眾花姐妹等的不耐煩,隻好開始選舉。待馬纓花梳妝打扮好磨磨蹭蹭到了大壩的時候,“花王”的桂冠早就被山茶花奪去了,氣的馬纓花一氣跑回山上,發誓永遠不下壩。直到後來人們到處美言讚賞她,才把她請下山來。馬纓花,其名來自民間,因其似馬幫領頭馬頭上佩戴的紅繡球而得名。可見,杜鵑受民間百姓的喜愛。

    由於杜鵑的廣泛分布和受人喜愛,被稱為“木本花卉之王”。早在公元492年,南北朝時就有著作《本草經集注》記錄了杜鵑花的蹤跡。自唐宋以來,詩人,詞人皆多題詠。美麗的杜鵑花始終閃爍於山野,妝點於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歡心。上自唐宋詩人白居易。杜牧。蘇東坡。辛棄疾,下自明清楊升庵。康熙帝都有讚譽杜鵑花的佳作。大詩人李白見杜鵑花想起家鄉的杜鵑鳥,觸景生情,懷念家鄉,寫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關於杜鵑花和杜鵑鳥,還有個優美而離奇的傳說。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後隱居修道,死了以後化為子規鳥(有名子鵑),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得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明朝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亦有記載杜鵑花。明代,清代也有多部記載杜鵑的書。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也多次提到了它。正因為杜鵑花在園林上的價值,早在19世紀末,西方多國就多次派人前往雲南,采走了大量的杜鵑花標本和種苗。其中英國的傅利斯曾先後七八次,發現采走了309種杜鵑新種,引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誇耀於世的幾百種杜鵑多來自雲南。而1919年傅利斯在雲南發現了“杜鵑巨人”大樹杜鵑。它一棵高25米,胸徑87厘米,樹齡高達280年的大樹砍倒,鋸了一個圓盤狀的木材標本帶回國,陳列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裏,公開展出,一時轟動世界。發現大樹杜鵑受到國家保護,它是雲南的驕傲,中國國寶。聽老人們說,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是由於千千萬萬烈士的鮮血染成的。它記載了那段悲壯的抗戰。

    杜鵑花,它已經融入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它成為了曆史的點綴品,又蘊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這祖國的寬闊大地上,西南邊疆的山山水水中,無不閃耀著杜鵑花它迷人的色彩。

    詩畫裏的杜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