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中國的十大名花之一,它不僅花大色豔,清香遠溢,淩波翠蓋,而且有著極強的適應性,既可廣植湖泊,蔚為壯觀,又能盆栽瓶插,別有情趣;自古以來,就是宮廷苑囿和私家庭園的珍貴水生花卉,在今天的現代風景園林中,愈發受到人們的青睞,應用更加廣泛。

    荷花典故

    “蓮花落”

    “蓮花落”源於宋、元民間,是封建社會湖區災民得不到救迫於饑寒,流離四方,淪為乞丐,為謀生而在街頭賣唱。如此世世相傳,漸漸形成獨特的唱腔。藝丐因時因地即興演唱;每節歌詞離不開他們湖區生活的荷花,久之,成為乞丐自己的藝術~~花落》,流傳至今。

    乞丐藝人多能說善辯,往往逢場作戲用竹板、銅錢,甩手推成樂,編造一些主家愛聽的詞兒,以獲取賞賜。

    蓮花落有說、有唱、有伴奏,形式活潑,通俗易懂。20世紀50代初在湖北洪湖、鄂西北、豫西南乃至浙江紹興、寧波、杭州等地區還十分流行,後衰落。80年代紹興出了個專唱蓮花落的胡兆他在下放勞動期間發現這支頗受農民歡迎的鄉曲,決心改革蓮落唱腔的音調平、節奏慢的缺點,吸收評彈、越劇、紹劇的表演法,創作了《姑娘上門》之類新的蓮花落節目,表演大方風趣,鄉氣息濃厚,群眾喜愛。從而蓮花落以嶄新的麵貌又風靡浙江民“賽花兒”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詠荷民歌。

    在絲綢古道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境內,有一以賽歌聞名的蓮花山。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六月六日,蓮花山雲集來自臨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成千上萬的男女手和群眾,風餐露宿6天5夜,相互賽歌,交流思想感情,是今路上的一絕。在攔路對歌中,每一首“花兒”的結尾,都有“花兒,蓮葉兒”的合唱。這是為什麽呢?事出有因,它牽著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

    相傳,仙人廣成子曾雲遊至此,荷花仙女伴隨而來。途中,仙女愛慕人間的一個熱愛勞動的年青小夥子,遭到廣成子的反對,被打落凡塵,化為這座蓮花山,屹立在湖邊,當地群眾敬仰這位純潔多情的荷花仙子,特在山上修廟緬懷她。

    孫中山與荷花

    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革命的艱危年代裏四處奔走,生活動蕩,可在他的心靈深處,同樣有對花卉的愛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華大地,他愛好菊花的淩霜傲骨,品格清高,不過,他似乎對廣泛在培於我國的荷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孫中山從上海去杭州,當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觀賞河山勝景,此時湖邊水麵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對旁人道:“中國當如此花”,隨後又至秋瑾墓前,憑吊為民族革命壯烈犧牲的秋瑾烈士,"中國當如此花"一語,正是孫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羨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鍾情於桃李的嬌豔,卻希望中國人都能像荷花那樣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興的中國能像荷花那樣燦爛芬芳,香飄四海,

    1908年,孫中山先生留居日本時,為了感謝房東田中隆先生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支持,贈送給田中隆先生親筆手書“至誠感神”和象征君子友誼之情的四顆蓮花種子,田中隆家人將這四顆蓮籽作為傳家之寶珍藏,直至1930年,才請日本“荷花博士”大賀一郎先生將這四顆蓮籽培育開花,並命名為“孫文蓮”,1979年,我國人大常委會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耐良唐招提寺時,日本朋友阪本佑二先生(大賀一郎的學生)委托唐招提寺的主持森本孝順長老,將“孫文蓮”,“櫻蓮”,“漁山紅蓮”,“尼赫魯蓮”,等一批珍貴的荷花品種送給鄧穎超副委員長,請她轉交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表達中日人民的友誼,成為中日人民交往史上的一則佳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