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梅之佳境在於淡陰、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道、鬆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

    蘇州鄧尉山和杭州西湖

    我國是梅的故鄉,賞梅勝地很多,江南一帶尤盛。而天下梅花之盛,莫過於蘇州鄧尉山和杭州西湖了。

    蘇州鄧尉山及其附近山塢,遍植梅樹,以梅著稱。相傳鄧尉山因東漢太守鄧尉隱居於此而得名。宋代淳佑年間,有高士查某在山塢大種梅樹,後來山民就以種梅為業,越種越多,以致遍地是梅。據《光福誌》載:“鄧尉山裏植梅為業者,十中有七。”清代詩人張誠有“望衡千餘家,種梅如種穀”的詩。鄧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彈山、青芝山、銅井山等,也是千樹萬樹的梅花連成一片。花盛開怒放時,滿山盈穀,香氣四溢,勢若雪海,以至於清代巡撫宋犖即寓意在司徒廟西的山崖上,寫下了“香雪海”三個鬥大字,從此名著吳下。相傳乾降皇帝曾先後六次到鄧尉山探梅賞景,並六賦《鄧尉香雪海歌》的長詩。在萬樹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聞梅館”,又稱“聞梅軒”。不遠處一巨大岩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為賞梅佳處。亭作五角形,銅鶴結頂,屋簷、石柱、石檻、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狀。整座亭子借喻宋代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與周圍梅花融成一體。亭旁,有乾隆皇帝於1751年來鄧尉山賞梅時的手書碑刻一塊。下得山來,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別墅。內有四梅閣,以宋代楊補之《四梅花巷》而得名。

    梅開時節,滿山皆白,像墜入雲海,分不清哪是雲哪是花,閃閃銀波,在山間流光溢彩,奇麗無比。移目遠眺,山上山下,銀海蕩漾,紅綠相間,彌漫無際。真有“入山無處不春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鄧尉梅花甲天下”,鄧尉探梅,已成為吳地春遊的主要勝地。

    杭州的孤山、靈峰、西泠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孤山在杭州西湖的裏湖與外湖之間,因四麵碧波縈繞、孤峙湖中,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也稱“梅嶼”。這裏在宋代建有西太乙宮,清代康熙、乾隆時曾建有行宮,辛亥革命後改建公園,即今天的中山公園。孤山北麓有放鶴亭,是賞梅勝地,有詩雲:“人們蓬島是孤山,高閣清虛類廣寒。裏外湖光明似鏡,有梅花處好憑欄。”靈峰位於杭州西湖西北,晉開運年間,吳越王在此建鷲峰禪院,北宋治平二年賜名“靈峰,寺後山顛有來鶴亭,與孤山放鶴亭遙相呼應,也是過去妙高台的舊址。宋蘇東坡曾題詩壁上:“靈峰山下寶陀寺,白發東坡又來到;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台。”寺院附近有古梅近百株,較別處早開晚謝。故有“靈峰尋梅”之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