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在我們心目中是品味最高的一種花卉,素有“四德”之稱。“四德”者,就是:“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享,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又具“五福”。“五福”者,就是梅花五瓣的象征:“快樂、幸運、長壽、順利、太平”。

    梅花的花語是:“淩霜鬥雪,迎春開放,風骨俊傲,不趨榮利”。在曆代文人的筆下,梅花的形象始終是崇高的。

    梅之典故

    梅先天下春,這是梅最可貴之處。素有花魁之稱的梅花,色、香、韻、姿俱佳。梅花精神更為曆代文人雅士所鍾愛,他們或以其寄情,或以其言誌,或以其喻美,為我們留下不少趣聞軼事。

    《金陵誌》雲:“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北宋詩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在杭州西湖孤山下隱居20餘年,種梅養鶴,素有“梅妻鶴子”之說。他酷愛梅花的冷香滋味,縞素襟懷。每年梅花即將開放之時,他便不再外出,從早到晚,盤桓在梅樹之間,或在梅下品茶,或在花間飲酒,細察梅花的品性,揣摩梅花的風骨,長吟短詠,臨風提筆,終於寫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名句,為後人千古傳誦。

    南宋詩人陸遊是一位酷愛梅花的詩人。在陸遊的詩集中,詠梅的詩詞就有100多首。詩人對於“氣節最高堅”的梅花愛慕之至:“小亭終日倚闌杆,樹樹梅花看到殘。”他甚至恨不得自己:“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後人把陸遊愛梅與屈原愛蘭、陶潛愛菊相提並論,成為文壇佳話。

    元代大畫家王冕也酷愛梅花,在隱居九裏山時,他植樹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他善畫墨梅,萬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圖”與“墨梅”詩均名揚天下。王冕的題梅詩“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香滿乾坤”,映照了他的清奇品格。

    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38歲那年,因家庭人口的增添,便帶著妻兒搬到湘潭縣蓮花寨的梅公祠去住。這裏梅花繁茂,每到冬天,從蓮花寨到餘霞嶺的20餘裏,全是綻開的梅花。為此,齊白石把他住的梅公祠,特意取名為“百梅書屋”。後來齊白石老人定居北京後,仍常以梅花為題材,精心作畫。

    近代金石書畫藝術大師吳昌碩愛梅成癖,在江浙一帶傳為美談。他曾題梅畫詩雲:“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在謝世前一年的春天,已是84歲高齡的他,還偕同其子吳東邁等人,手持木杖去杭州超山賞梅,並表示要永居超山梅林之中。逝世後,他的親屬遵照吳大師的遺願,將他的陵墓營建在超山。

    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酷愛梅花,他種梅、賞梅、畫梅、詠梅,自喻為“梅癡”。早在20年代,他定居上海時,每屆梅花盛開之月,他總要到杭州孤山、餘杭超山探梅、畫梅。他旅居海外30餘載,無論在巴西、還是在美國,他均種了不少梅樹。晚年,他定居台灣時,還特意在庭院中央,辟了一個精致的“梅丘”。梅丘依溪而造,周圍遍植梅樹。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姓梅,亦愛梅。取南宋詞人薑夔詠梅名篇《疏影》中“苔枝綴玉”句,把自己在北京的居室取名為“綴玉軒”。“九·一八”事變後,梅先生遷滬,仍沿用此名。梅蘭芳先生身居淪陷區,卻不受威脅利誘,蓄須明誌,以“綴玉軒”為陣地,繪畫為生,所畫多為紅梅,疏枝紅萼,迎風雪,迎風鬥雪,借此表達自己的民族氣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