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天下有多少才!隻為道不明於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如今人如何會得?古人於《詩》。如今人歌曲一般,雖閭巷童稚,皆習聞其說而曉其義,故能興起於《詩》。後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怎生責得學者?是不得"興於《詩》"也。古禮既廢,人倫不明,以至治家皆無法度,是不得"立於禮"也。古人有歌詠以養其性情,聲音以養其耳目,舞蹈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於樂"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二程遺書》卷十八

    11.08孔子教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蓋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固;待憤、能而後發,則沛然矣。學者須是深思之,思之不得,然後為他說便好。初學者須是且為他說,不然非獨他不曉,亦止人好問之心。——《二程遺書》卷十八

    11.09橫渠先生曰:"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之極也。己不勉明,則人無從倡,道無從宏,教無從成也。——張載《正蒙·至當》

    11.10《學記》曰:"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人未安之,又進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節目。不顧安,不由誠,不盡材,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觀可及處,然後告之。聖人之明,直若皰丁解牛,皆知其隙,刃投餘地,無全牛矣。人之才足以有為,但以其不由於誠,則不盡其才。若曰勉率而為之,則豈有由誠哉!——張載《禮記說》

    11.11古之小兒,便能敬事。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問之,掩口而對。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祥恭敬。——張載《禮記說》

    11.12孟子說:"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非惟君心,至於朋遊學者之際,彼雖議論異同,未欲深校。惟整理其心,使歸之正,豈小補哉!——張載《孟子說》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