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恒》之初六曰:"浚恒,貞凶。"《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傳:初六居下,而四為正應。四以剛居高,又為二、三所隔,應初之誌,異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變也。世之責望故素而至悔咎者,皆"浚恒"者也。——《程氏易傳·恒傳》

    10.12《睽》之《象》曰。"君子以同而異。"傳曰:聖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於世俗所同者,則有時而獨異。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程氏易傳·睽傳》

    10.13《睽》之九二:當睽之時,君心未合,賢臣在下,竭力盡誠,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理義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逢迎也,"巷"非邪僻由徑也,故《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程氏易傳·睽傳》

    10.14《損》之九二曰:"弗損益之。"傳曰:不自損其剛貞,則能益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剛貞而用柔說,適足以損之而已。世之愚者,有雖無邪心,而惟知竭力順上為忠者,蓋不知"弗損益之"之義也。——《程氏易傳·損傳》

    10.15《益》之初九曰:"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傳曰:在下者本不當處厚事。厚事,重大之事也。以為在上所任,所以當大事,必能濟大事而致元吉,乃為無咎。能致元吉,則在上者任之為知人,己當之為勝任。不然,則上下皆有咎也。——《程氏易傳·益傳》

    10.16《旅》之初六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傳曰:誌卑之人,既處旅困,鄙猥瑣細,元所不至,乃其所以致悔辱、取災咎也。——《程氏易傳·旅傳》

    10.17《兌》之上六曰:"引兌。"《象》曰:"未光也。"傳曰:說既極矣,又引而長之,雖說之之心不已,而事理已過,實無所說。事之盛則有光輝,既盛而強引之長,其無意味甚矣,豈有光輝也?——《程氏易傳·兌傳》

    10.18《中孚》之《象》曰:"君子以議獄緩死。"傳曰:君主之於議獄,盡其忠而已;於決死,極其惻而已。天下之事,無所不盡其忠,而議獄緩死,最其大者也。——《程氏易傳·中孚傳》

    10.19事之時而當過,所以從宜,然豈可過甚也?如過恭、過哀、過儉,大過則不可。所以小過為順乎宜也。能順乎宜,所以大吉。——《程氏易傳·小過傳》

    10.20周公至公不私,進退以道,無利欲之蔽。其處己也,夔夔然有恭畏之習;其存誠也,蕩蕩焉無顧慮之意。所以雖在危疑之地,而不失其聖也。《詩》曰:"公孫碩膚,赤舄幾幾。"——《程氏經說.詩解》

    10.21明道先生與吳師禮談介甫之學錯處,謂師禮曰:為我盡達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為是。如有說,願往複。此天下公理,無彼我。果能明辯,不有益於介甫,則必有益於我。——《二程遺書》卷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