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無妄之謂誠,不欺其次矣。——《二程遺書》卷六

    1.17衝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如百尺之本,自根本至枝葉,皆是一貫,不可道上麵一段事,無形無兆,卻待人旋安排引入來教入塗轍。既是塗轍,卻隻是一個塗轍。——《二程遺書》卷十五

    1.18近取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來之義,隻於鼻息之間見之。屈伸往業隻是理,不必將既屈之氣,複為方伸之氣。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複卦》言\"七日來複\",其間元不斷續。陽已複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二程遺書》卷十五

    1.19問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諸公自思之,將聖賢所言仁處類聚觀之,體認出來。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後人遂以愛為仁。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為仁?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則不可便謂之仁。退之言\"博愛之謂仁\",非也。仁者固博愛,然便以博愛為仁,則不可。——《二程遺書》卷十八

    1.20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樂未發,何嚐不善?發而皆中節,則無往而不善。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言吉凶,皆先吉而後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後非。——《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

    1.21問:心有善惡否?曰: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心本善,發於思慮,則有善有不善。若既發,則可謂之情,不可謂之心。譬如水,隻可謂之水。至如流而為派,或行於東,或行於西,卻謂之流也。,為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張載《正蒙·太和》

    1.23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無一物之不體也。——張載《正蒙·天道》

    1.24性為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為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彼自蔽塞不知順吾性者,則亦未如這何矣。——張載《正蒙·誠明》

    1.25一故神。譬之人身,四體皆一物,故觸之而無不覺,不待心至此而後覺也。此所謂\"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橫渠易說·說卦》

    1.26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開、塞,所以有人物之別:由蔽有薄厚,故有知愚之別。塞者牢不可開;厚者可以開,而開之也難;薄者開之也易,開則達於天道,與聖人一。——張載《性理拾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