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惜春被青雲道長一番戲弄,說生氣倒不至於,鬱悶是有的。

    青雲道長戲弄人有一手,安撫人的功力也不差。關鍵是唐惜春鬱悶的小模樣也粉可愛,青雲道長心情大好,遂善解人意道,“若是想家,寫封家書,我著人給你送回去,也省得你父親掛念。”

    唐惜春立刻轉悶為喜,簡直一刻都坐不住了,道,“那我這就回去寫。”

    青雲道長微微點頭,唐惜春便跑回去寫家書了。

    對於現在的唐府而言,唐惜春真的是一封家書抵萬金了。

    唐盛對於兒子隻是有些牽掛,實際並不擔心。他既然把唐惜春送到青雲觀,各方麵肯定考量權衡過,別的且不論,安全總是沒問題的。唐惜春一直沒消息,對於唐盛就是最好的消息,這證明唐惜春在山上過的安穩,沒被人家趕出來。

    但,唐老太太已經想孫子想的要跟兒子翻臉了。

    道理什麽的,唐老太太都明白,畢竟,當初唐惜春去青雲觀,唐老太太也沒狠攔。

    可是,道理是一碼事,感情是另一碼事。

    唐老太太為啥這麽把唐惜春當眼珠子一樣的疼啊,自唐惜春落地起,就一直沒跟唐老太太分開過。哪怕先時在書院寄宿,唐惜春也是半個月回一次家,唐老太太還經常差人去看望,沒叫唐惜春受過一絲委屈。像現在這樣,兩個月音訊全無,唐老太太牽心掛腸,擔心的簡直連飯都吃不下了。幾次威脅兒子,再不著人去山上看一眼孫子好歹,老太太就親自去青雲觀探望孫子。

    唐盛也知道老太太惦記孫子,自唐惜春去了山上,唐盛有意叫次子唐惜夏去老太太膝下承歡,奈何唐惜夏也要每天上學念書,更兼羅氏生怕老太太把自己兒子也寵成唐惜春那樣的廢柴,並不如何願意兒子親近老太太。

    當然,更關鍵的問題是,唐盛此舉,出發點是好的,對於老太太而言,卻十足十的是一敗筆。

    因為,老太太每一見小孫子,就更惦記大孫子了!

    正當唐盛焦頭爛額之際,唐惜春的家書到了。

    唐惜春寫了三封信,一封是給唐盛的,一封是給老太太的,另一封是給阿玄的。

    信的厚度就不必提了,頂得上一本《論語》了。

    唐盛給老太太念信都念的口幹舌燥,歎,“惜春真是絮叨。”其實唐惜春的信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一切安好,勿念。

    結果,唐惜春發揮超常,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關鍵,這字還不怎麽見長進。

    老太太珍重把孫子的信撫平放好,聞言瞪兒子一眼,“春兒是怕我不放心,才寫的長,這是孩子的體貼,虧你這做老子的還嫌嘮叨。”又唉聲歎氣的同兒子抱怨,“你說說,自春兒下生,那會兒咱家雖說不富裕,也沒叫孩子吃過一點兒苦。這會兒自己在山上洗衣服做飯的,想想就心疼。”

    唐盛不以為意,笑勸,“這要不去山上,他哪裏會洗衣服做飯呢?學一學也不錯,到時回來叫惜春做幾樣拿手的好菜來孝順母親。”

    老太太將眼一橫,歎道,“你這當老子的心莫不是鐵石做的?我一想到春兒在山上吃的那些苦,就難受的飯都吃不下,虧你怎麽說的出口。”

    唐盛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些人情世故也不是壞事,他能在山上立住腳,可見還不算無藥可救。”

    “我孫子好的很!”老太太不喜歡聽這些話,皺眉道,“這該吃的苦也吃了,你趕緊去接春兒回來吧。要念書哪裏都能念,難道洗衣做飯就能把書念好了?”當時不知山上這般清苦,稀裏糊塗的把孫子送去山上。如今知道了,老太太愈發想念孫子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