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研究》1979年第11期發表了魯濟典同誌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是一個客觀規律嗎?》(下稱魯文),第12期發表了朱家楨同誌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是適用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規律嗎?》(下稱朱文),對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持否定態度。現在談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要正確理解馬克思和列寧的圖式

    魯文說“論證生產資料優先增長是擴大再生產的條件這個論點的,有一個重要的計算公式。”這指的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論述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列寧對這個圖式的說明是大家熟知的。他在《論所謂市場問題》一文中介紹了馬克思的圖式後指出:“從上麵所引的馬克思的公式來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類比第二部類占優勢的結論,因為這兩個部類在這裏是平行發展的。這個公式未予注意的正是技術進步。”

    馬克思提出的I(v m)>IIc這個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條件,過去雖然有人把它理解為生產資料必須優先增長,但是,我國目前流行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大多是按列寧的意思來解釋這個圖式的。就是說,要實現擴大再生產,必須有追加的生產資料。

    隻有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情況下,才必須使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所以,魯文批評的“認為要實現擴大再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就必須要比消費資料的生產優先增長”的觀點,並不是目前我國經濟學界流行的觀點。

    至於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是列寧運用具體圖式詳細說明的。他指出:“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魯文引用的數字圖式就是馬克思和列寧的圖式,文章認為這些數字圖式的“假設和推算”是“不科學或不夠科學的”,說:“如假設兩大部類的積累率不同,假設兩大部類追加的不變資本都在一年內被消耗掉,假設不考慮活勞動在擴大再生產中極重要的作用以及對資本有機構成的計算方法等,都是不科學或不夠科學的。”我認為,作者對馬克思的科學的抽象法沒有正確的理解。馬克思、列寧為了對社會資本再生產作本質的分析,把社會再生產中錯綜複雜、變化萬千的一些現象舍棄掉,作出科學的、合理的抽象。這裏有兩個問題,應該弄清楚。一是把馬克思科學抽象得出的原理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去,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分析上,而必須引入各種具體因素,如兩大部類內部還有各部門,固定資產不是一年消耗完的,以及對外貿易、儲備和產品價值價格的變動,等等。但這並不是抽象的分析不正確。魯文卻因此誤認為科學的抽象法是不科學的。二是有人對馬克思的原理作了錯誤的理解,歪曲了原意,如得出必須片麵發展生產資料生產,不重視消費資料生產。我們應該糾正這些錯誤看法,但是魯文卻把這些歸咎於科學的抽象法了。

    馬克思把I(v m)>IIc看作擴大再生產的基本條件。在進行積累後,社會總產品實現的條件和簡單再生產一樣,則必須保持I(v m)=IIc。魯文為了論證第一部類不應優先增長,把這個基本比例關係都否定了。在它的數字公式中,假設兩大部類產品分配的情況是:

    Ι.4400c 1100v 500m=6000

    Ⅱ.1750c 875v 375m=3000

    經過一年生產,兩大部類的全部產品在構成上將是:

    這裏,I(1100v 500m)≠II1750c。這樣IIc將有150無法換取I部類的生產資料,因而擴大再生產將無法順利進行。文章卻認為“隻要兩大部類積累率是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和可能來正確地確定的,就不必擔心第二部類追加的生產資料得不到物質保證的問題。”連兩大部類的基本比例關係都不要了,明顯的存在IIc150缺口,怎麽能說是“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和可能來正確地確定的”呢?作者自己也發現圖式存在問題,為了解決這個不平衡,提出了“補救”的方法;“改變第一部類追加資本的結構”,“將第二部類資本轉移到第一部類來”,“特別是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出口消費品,換回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前兩個辦法其實就是改變圖式中的比例,使得I(v m)=IIc。用外貿的辦法來彌補生產資料150的缺口,也正說明了這個基本比例關係是不能違反的。該文用外貿的因素說明消費資料的擴大再生產不必依賴第一部類供給足夠的生產資料,是站不住腳的。如果照此辦理,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豈不是也可以離開社會的需要片麵發展了?因為生產了過多的生產資料也可以出口換取國內需要的消費資料,來使得兩部類取得平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