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在明成化十七年辛醜(1481年)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紹興。

    生平

    相傳,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歡喜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托自己的誌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裏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複職後,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仆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916年)擢右僉都禦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77年)複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書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諡文成。

    成就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州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係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