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淮劇《海港的早晨》就被江青“抓”去……

    這一回,江青指定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陳丕顯掛帥,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石西民、上海市文化局黨委書記李太成負責,組成領導班子,把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為京劇,編劇為郭炎生、何慢、楊村彬,導演楊村彬。

    “上峰”如此看重,編劇們焉能不賣力?才兩個月,京劇《海港的早晨》劇本便問世,著手排演,由童祥苓之姐童芷苓及小王桂卿主演。

    一九六五年三月,京劇《海港的早晨》在上海大舞台演出,石西民請江青審看。江青看罷,竟大為不滿,說道:“你們怎麽搞的,寫了個‘中間人物’,為什麽不去寫英雄人物?這出戲改壞了,必須重編!”

    江青一句話,把京劇《海港的早晨》全盤否定。

    第二天,江青調來“京劇書記”張春橋,指定由他掛帥,另組班子,重起爐灶。於是,換了編劇,調來淮劇原編劇李曉明,導演亦換人。江青認為“童芷苓動作太軟,演得一點都不像碼頭工人”,於是從寧夏京劇團調來李麗芳演女主角。

    不過,張春橋這“京劇書記”也不好當。怎麽改,全要聽從江青的旨意。張春橋注意了繞開“中間人物論”的誤區,請江青在一九六五年六月七日審看,劇名改為《海港》。

    六月十一日,江青在上海錦江小禮堂跟《海港》劇組談話時,又是搖頭。江青說,這一回犯了“無衝突論”的錯誤!

    無奈,“京劇書記”遵命,又得避開“無衝突論”的誤區……

    如此這般,經過江青“指點”,她在京劇舞台上先後樹起了五塊“樣板”,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

    另外,從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起,“抓”北京、上海兩個芭蕾舞劇團,排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一九六四年十月八日,毛澤東觀看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說:“方向是對的,革命是成功的,藝術上也是好的。”

    一九六五年一月起,江青到中央樂團,“抓”交響樂《沙家浜》。

    這樣,江青樹起了八塊“樣板”。江青博得“無產階級文藝革命的旗手”的“桂冠”,便源於此。

    “樣板戲”受舞台的局限,觀眾畢竟有限,影響也就有限。後來,在江青的“指導”下,逐一拍成電影。

    這樣,人們給江青編了個順口溜:

    “三十年代演電影,

    五十年代看電影,

    六十年代批電影,

    七十年代導電影。”

    這裏惟一空缺的是四十年代,她在延安連電影都看不到,所以也就成了“空白期”。在一九六四年八月,毛澤東給江青寫了兩次批示,這表明江青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