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後 記

    鐵路是近代工業發展的先驅。在19世紀初葉至20世紀初葉大約100年的時間裏,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掀起了大規模修建鐵路的高潮,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火車傳入封閉的中國是1864年,英國商人杜蘭德奇思妙想,未經任何人批準,像擺地攤似的做了一個實物廣告:在北京宣武門外修了一條長約裏許的小鐵路,蒸汽機車在上麵不知疲倦地來回奔跑,每日引得成百上千的人前來觀瞻,大開眼界。不久,清政府就以“殊甚駭怪”為由,令其拆除。

    從1876年至1949年的73年中,中國共修築鐵路26916公裏,平均每年築路369公裏,其中清政府借款修築4028公裏。津浦鐵路習稱津浦線,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長的一條鐵路,曆時四年,一氣嗬成,也是舊中國鐵路最為華彩的篇章。它北起天津,南至浦口,與滬寧線隔江相望,中經滄縣、德州、濟南、泰安、兗州、臨城、徐州、宿縣、蚌埠、滁縣等城鎮,全長1009.48公裏,是華北通向華東的主要幹線。在徐州與隴海線交會,連接通往中西部的走廊,穿起大半個中國。津浦線以山東韓莊運河鐵橋為界,由德英兩國分別承築,因而人們又習慣地稱為北津浦和南津浦。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京滬大幹線形成,津浦鐵路成為這條黃金通道的中段,北接京津鐵路,南連滬寧鐵路。

    津浦鐵路的修建經曆了一波三折。清光緒六年(1880),曾任台灣巡撫、直隸總督的劉銘傳上書清廷,建議“議借洋債”,修建由北京經山東到江蘇清江的鐵路。爾後,軍機大臣左宗棠、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也提過類似的建議,但由於頑固派的反對,均未獲批準。中日甲午戰爭後,遭受戰敗之苦的清廷宣稱要力行以修鐵路、開礦山等為主要內容的實政,以“圖自強而再弭隱患”。在此情況下,江蘇補用道容閎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提出“借力於美(國)修建中國鐵路”的主張,建議修建由天津經山東德州至江蘇鎮江府的鐵路,“以為便於興利之旨”。總理衙門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正月將其建議及所附22條辦路章程一並奏報,隨即得到清廷批準。但由於津鎮鐵路與正在進行借款談判的盧(溝橋)漢(口)鐵路走向大致相同,利益發生衝突。德國公使也以山東是德國的勢力範圍為由,抗議鐵路經過山東。迫於內外壓力,總理衙門責令容閎將津鎮鐵路走向改為“繞山東過黃河經河南以達安徽”,並要求在6個月內招齊股金,而且隻能招中國資本,不準外資入股。麵對上述難題,容閎無法破解,隻好作罷。

    光緒二十四年(1898)八月,英國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長江流域的利益,要清廷給予補償,提出津鎮等五條鐵路貸款權的要求,並威脅如不接受,“即視為蓄意對英國的敵視行為”。德國得知此消息後,也提出修建津鎮鐵路的要求。後兩國背著中國進行秘商,劃定津鎮鐵路的各自勢力範圍,所需資金由英德雙方聯合征集;鐵路建成後,由英德雙方聯合經營。當年9月10日,英德兩國駐華使節同時向總理衙門提出要求,準許英國匯豐銀行和德國德華銀行共同承辦津鎮鐵路。幾經周折,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九日(1899年5月18日),津鎮鐵路督辦大臣許景澄、幫辦大臣張翼與匯豐、德華兩銀行簽訂了《津鎮鐵路借款草合同》。草合同簽訂後,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借款事被擱置。義和團運動結束後,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月、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英德兩國兩次照會總理衙門,要求迅速商訂正式借款合同。但由於德華銀行橫生枝節,要求增建德州至正定、兗州至開封的兩條支線,超出草合同範圍,中方不允,致使商訂正式借款合同事宜停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