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38 繁忙的中山碼頭

    夏日炎炎。太陽無限度地釋放著能量,使這個夏天增加了更多的注解。沿著中山北路,披著滿街的綠蔭,幾乎穿越了半個南京城。出了挹江門不遠,碧綠的街道忽然優美轉身,變得如同輕飄曼舞的絲帶。曲線婀娜處,陣陣江風襲來,一座白色的“山”字形優美建築頓時映入眼簾,這就是昔日南京的北大門——中山碼頭。遠在南宋時,這裏被稱為龍灣渡,是長江六大名渡之一,隻不過靠一葉扁舟來往江波,勾起多少文人雅念。上世紀20年代,它和革命先行者的名字連在了一起,是一係列以“中山”命名的工程之一,成為永久的紀念。

    1905年,津鎮鐵路改為津浦鐵路,浦口成為終點。浦口建火車站、碼頭的消息一經傳出,江邊這片寂寞的荒洲立時被喚醒了,鐵路局、外商和江浦、浦鎮的民族資本家等多種勢力拚命地占領地盤,爭奪港埠經營權。鐵路局得天獨厚,是當然的主角,不僅廣為圈地,而且把港埠也納入鐵路營業範圍,沿江要地均被鐵路局占據,理由是“商埠因鐵路而發生,不能離開鐵路而獨立,所有碼頭之地自應由路局購備”。1910年,為起卸鐵路建築器材,建成第一座躉船碼頭。1913年設立港務處,配渡口輪船2艘,小輪船7艘。按水流方向,建立了10座碼頭,分別命名為津浦1號至10號碼頭,其中1號為客運,其餘為貨運。在碼頭後麵,建有12座倉庫和一批露天貨場,碼頭和庫場都有鐵路專線相通,兩岸各備駁船150艘,轉運本路及滬寧路渡江貨物。與津浦1號客運碼頭相對應,在浦口對麵下關建南岸碼頭,取名“大生”。一艘名叫“浦北號”的渡輪,每日滿載乘客往返在江麵上。1914年,津浦鐵路局向下關商埠局租用西炮台(今南京港7號碼頭),作為輪渡碼頭,1200個客位的“飛鴻號”取代了小渡輪,碼頭也改為“飛鴻”。1921年,飛鴻號遇險沉沒,改用“澄平號”渡輪,碼頭又隨之改稱“澄平”。津浦鐵路的兩座碼頭,在長江兩岸天然默契,各顯妖嬈。

    1928年,南京特別市政府設立“首都道路工程處”,為迎接孫中山靈柩,修建12公裏長的中山大道,北起下關江邊,入臨海口,過鼓樓,經新街口,東出城門與陵園大道相接。與此同時,津浦鐵路局在江邊中山大道的起點籌建新的碼頭。

    1929年5月28日這一天,榮耀與悲愴交加。中山碼頭布置得莊嚴肅穆,碼頭正中豎起一座巨大的素彩牌樓。國民黨在京的中央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特任以上文武官員及葬事籌備委員,從早晨8時起集合恭候。中午12時許,“威勝號”軍艦抵達中山碼頭。奉安總幹事孔祥熙指揮32名杠夫上船,用小杠將中山先生靈櫬奉移上岸。夫人宋慶齡隨靈櫬之後緩步登岸,在其身後的孫中山之子孫科及以蔣介石為首的一行迎櫬人員也陸續上了岸。下午1時左右,在場的全體人員於中山碼頭廣場前齊集,行禮後,由杠夫將靈櫬奉移上了特備的汽車,靈櫬上覆蓋著國民黨旗、國旗和鮮花。一切就緒後,開始向城內進發。下午3時15分,靈車隊伍抵達了丁家橋處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孫中山先生的靈櫬安置在靈堂中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