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26 偉人瞬間擦亮的火花

    徐州站原名徐州府站,1927年改名徐州,1936年又改名銅山,抗戰勝利後複名徐州。

    一提起徐州,人們總是以“五省通衢”來形容其交通樞紐地位,這裏的五省指的是蘇、魯、豫、皖、浙。據清《古今圖書集成》載,徐州周邊的驛站“俱明永樂十三年(1415)設”,以城東關的“彭城驛”為中心向四外輻射,負責傳遞政府文書,接待過往官員小住。這些驛站,如夾溝、桃山、利國等,均有江浙駐驛的馬匹和馬夫,馬匹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當地。由此可見,早在500多年前,徐州就已是五省的交通樞紐了。1912年,裁驛歸郵,徐州城內及周圍的驛站取消。每列火車都掛有郵車,速度改變生活,窮鄉僻壤漸成新潮的城市。

    徐州最早的車站和古老的驛站無異。候車室是用竹竿葦席搭成的大棚,裏麵擺放幾張長條椅,類似舊時大道邊歇息的茶亭,古樸而雅致,供人們遮陽擋雨。每當列車駛來,就有工人出來,用鐵錘敲擊掛在屋簷下的一節鋼軌,發出清脆的金石之聲。人們滿懷欣喜,在這聲音裏上車下車,別有一番悠閑的韻味。車站由英國人小古龍設計督建,中國人張柏、陳正庭等人承建,站線兩股,有效長度457米。鋼軌為英國造,每節鋼軌鋪枕木14根。在徐州站對麵,建成800平方米的車頭房,建有清灰、給煤、給水以及機車轉向等設備。1914年4月和6月,修建了南北天橋。1915年,蓋了一座四合院式的磚木瓦頂洋房,厚牆、高窗、瓦楞、煙囪,隻有金發碧眼的洋人,才能在候車室裏端坐。主持設計的英國人幾乎用一張圖紙就複印了沿途車站。新莊的湖水倒映,金黃的麥浪翻湧,寧靜透著凝重,傳統透著自然。遠處傳來火車的汽笛,仿佛置身英國鄉村的閑散與浪漫。銅山人士胡伯寅初次乘坐火車,觸景生情,寫了一首題為《火車》的詩,表達了新奇感受,為這條交通線的初駛留下了鮮活的細節。

    汽笛催車趁早開,轟天動地走風雷。

    隔窗人比寒鴉小,撲麵山如快馬來。

    漫道終無縮地法,須知定有上天階。

    中原萬裏縱橫路,所稀全資異地才。

    在地方文化的繁榮圖景中,火車站總是在第一時間展示其獨特的魅力。它告訴來到這裏的客人,徐州古意甚濃,漢文化深厚綿長;徐州人古道熱腸,豪爽而溫情。

    車站的候車室從來都不愁觀眾。走進一樓候車大廳,迎麵立柱上的巨幅照片讓人駐足。一幀幀照片,把口耳相傳的往事變得真實可感,幫助我們回歸到普通的純真。

    清末民初,徐州的古城牆為磚石壘築,城垣上有環道,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有城門,景觀各異。城門及甕城僅有一個門觀,係用雙扇木門,每天早晚都根據鍾鼓樓的鼓號開啟與關閉。城牆四角又各建一樓,構局完整,景色迷人。1936年,在陝北延安的窯洞裏,毛澤東曾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起這事:《三國》有名的徐州城牆,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牆,我都環繞過一次。並稱這可以同當年步行遊曆湖南相媲美。毛澤東鍾情這座具有英雄基因的城市,從1951年到1965年,7次來到徐州,其中兩次進城,5次沒出站,在專列上接見徐州黨政領導人。他在車站留下的照片之多,也是極為少見的。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有關淮海戰役的電文共有61件,其中由毛澤東親自起草、修改的有54件。《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和《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被收入毛選第四卷。1964年11月,毛澤東為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題寫了塔名。那飄逸流動的墨跡,秋風掃落葉的氣勢,令人想起60萬對80萬的壯舉。比起“破釜沉舟”來,更為自信、從容和神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