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15 滕州泉水萬年不竭

    滕州站原名滕縣站。滕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滕國,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國五邑”之地。《史記》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中記載了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古為“塍”,即田埂,因滕與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為“滕”,取泉水騰湧之義,由此也說明了遠古時期這裏的農業生產就很發達,是一片泉水翻騰、美麗富庶的膏腴之地。不僅如此,滕州最早還產生了兩大土著姓氏:任姓和滕姓。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張隴西李”的說法,是指一個姓氏最早的發源地。

    滕縣新城建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周長5裏。清康熙七年(1668)6月17日,郯城8.5級大地震波及滕縣城,城郭大部倒塌,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才得以修複。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曆史進入20世紀30年代末期, 滕縣成為一座拚死抵抗外侮的英雄城市。1938年3月16日,為掃清進軍徐州的屏障,實現南北會師迅速滅亡中國的目的,日軍精銳部隊向扼守津浦鐵路咽喉的滕縣發起了進攻,4000多英勇的川軍依托滕州城牆抗擊數倍於自已的日軍。

    滕縣位於魯南平原地區,方圓幾公裏內幾乎無險可守,正適合裝備精良的日軍大兵團作戰。而守城的中國軍隊川軍41軍裝備陳舊,主要武器為四川造的七九步槍、大刀、手榴彈和為數很少的土造輕重機槍、迫擊炮。來滕縣之前,川軍已在山西東部與日軍作戰40餘天,傷亡過半。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我記得那一天,先是敵機五六十架次狂轟城廂。轟炸稍止,其排炮又密如雨下,匯成了一股持續不斷的轟隆聲。方圓數十公裏,整個大地似乎在不停地顫抖著、呻吟著、翻騰著。我從未經曆過像這樣的狂轟濫炸,盡管我見過不少炮擊……”轉眼之間,城裏原來光潔、整齊、富有感染力的石板路,被炮火犁翻了,自殷商時代積累起來的古城址、古文物被炸飛了,排列有序的街巷化為焦土,熱鬧非凡的酒樓、茶館、商號、錢莊全都無影無蹤。

    為了贏得台兒莊大戰軍事部署的時間,中國軍隊必須堅守滕縣,以血肉換空間,以空間換時間。負責守城的122師師長王銘章親自督戰,將士用命血戰,抗擊了幾萬日軍的輪番進攻,擊斃敵軍2000餘人,阻滯南下4天。當西城門失守後,王銘章命令身邊僅有的一個特務排向西城門反撲,被日軍機槍全部打倒。王銘章縋城直奔火車站,想憑借車站堅固的建築物繼續指揮。剛到西關電燈廠附近,一行十餘人全部中彈犧牲。守軍中隻有少數突圍出去,未出城的官兵,利用城內的破壁頹垣,與敵抗拒。當城破的時候,未出城和受傷官兵還有約千人左右,均以步槍或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無一生還,醫護兵和300多名重傷員最終用“人體炸彈”壯烈殉城。

    當時在徐州聽到這一消息的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她在文章中描寫自己的感受:“太偉大了,這些黃皮膚的中國兵實在了不起!今天我才真正懂得,要征服這樣一個倔強民族是不可能的。”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感慨:“若無滕縣之死守,焉有台兒莊之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