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13 泰山帶飛了我們的遐想

    泰山站原名泰安站。

    上世紀初,一位年輕的德國建築師來到泰安,站在勘定的火車站站址,麵向東方,仰望五嶽獨尊,心底已有了站房的模樣:就地取材,青石到頂,宛如一柄刺破青天的利劍。

    泰者,大也。在原始先民心目中,泰山就是一座大山,是一座比大山還大的山,故曰“太山”。漢武帝麵對泰山發出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的感歎,以至於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泰山之大了。明太祖朱元璋文墨功底不深,請來高人捉刀,大有言不盡意誓不休的味道:“岱山高兮,不知其幾千萬仞;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裏;影照東海兮,巍然而柱天!”泰山之太,除宏觀形象高大雄偉之外,還有它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神州大陸的東方,是華北大平原上唯一的一座大山,“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是謂“中央之山”。

    泰安因泰山而建城,因泰山而得名。泰安作為地名啟用於金朝劉齊政權設立的“泰安軍”(“軍”是當時的行政區劃名稱,與府州同級),寓義為“國泰民安”。《易經》講,“履而泰,然後安”。北宋末年,泰山淪陷於金,金朝所屬劉齊政權在奉符縣境新設立了泰安軍,“泰安”之名從此啟用。曆代帝王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與天地對話,在標榜其統治合法性的同時,也抬高了泰山,升格為國家的象征。

    孟子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登高抒懷,而是一位文化巨人,站在文化高峰所做的一次俯視。每到黃金周和節假日,人們成群結隊地來到泰山站,急切奔赴泰山。泰山是真正的天高雲淡,風月無邊,山上的人流,常年不斷。20世紀70年代,筆者在上中學時,曾約兩三好友,揣著可憐的盤纏,耗時4個小時,欣賞了路邊曆代文人的詩詞摹刻,經受了十八盤的生死磨難,攀爬至玉皇頂,第一次登上了泰山。走在半路上,遇到一位裹著小腳的老太太,手裏撐著竹拐杖,身後背著小包袱,裏麵裝著食品和簡單的衣物。老人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動著小腳。我們問老人,您這麽大歲數了,何時才能爬到山頂?老人慈祥的麵孔對著我們:我是給孫子許願的,來回大概得一個禮拜吧。弱小的身軀裏有一個堅強的生命,貧窮的臉上掛著歡顏,我們立時對老人充滿了敬意。在老人眼裏,登泰山是一種崇拜,一種信仰,一種掛念。登上了泰山,就遠離了災禍,沒有了苦難,幸福就如兒女繞膝似的陪伴在身邊。站在山上,天風浩蕩,滾滾白雲如大地鋪絮,山穀堆雪,從身邊流向遠方,蒼鷹在山腳盤旋,一種君臨天下的氣概陡然而生。夜晚,泰安城點亮燈盞,和伸手可摘的星星連成一片,已經分不清天上還是人間。每天的太陽,都如新生嬰兒一般地磅礴而出,瞬息而至的輝煌,從天庭鋪向世間,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此時的日觀峰頂上一片歡呼,平日裏再木訥的人也會喜極而泣,淚水滂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