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3 鐵路學府出津門

    漫步天津,丈量城市的經緯,觸摸城市的美,打動內心的驚喜不時湧來。曆經百年沉積,如今留下的不僅是一幢幢房子,還有靜謐扶疏的氛圍。流著青苔的院牆,緊閉的大門,褪色的百葉窗,精美的廊柱,婆娑的樹影,茂密的爬山虎,這裏的一切都在流露著典雅與寧靜。在河北區五馬路北頭與呂緯路交口處,一條林蔭覆蓋的街道,青石築起美麗的花牆。透過牆上的花格,人們可以盡情欣賞院內優雅的石樓,建築的詩意令人浮想聯翩,輕佻的靈魂立刻找到了歸宿。這裏便是我國創建最早的鐵路中學——天津扶輪公學。

    1918年1月,為解決鐵路職工子弟“失學甚多”及入學困難的問題,京漢、京奉、京綏、津浦四路職工聯合發起成立了“鐵路同仁教育會”,會長為葉恭綽,董事有詹天佑等 12 人,著手籌辦鐵路沿線職工子弟中學,並定學校名為“扶輪公學”。“扶輪”原是一種國際性組織,意為結合地區內各行業代表人士,以聯誼為基礎,提供博愛的服務,在職業方麵鼓勵崇高的道德標準。最初創立的扶輪社其社員集會,輪流在彼此的事業場所舉行,此即“扶輪”名稱的由來。學校成立之時,正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一代知識分子努力探求屬於我們自己的強國之路。培養這樣一批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高超的技藝,然後回報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以“扶輪”兩字命名中國鐵路教育的新生兒,包含了“懷恩與報效”之意,也許這正是創辦者們的最初追求。

    當年夏天,同仁會借用津浦鐵路局的一塊地基,利用現有的若幹間平房,創建了子弟中學,聘請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堂的顧寶埏(讚庭)任校長(兼算學教員)。通過公開招標,由我國“建築泰鬥”莊俊設計、天津振元木廠承建,建樓房兩座,全部用青石砌築,為天津首座石材建築,格調高雅,氣勢不凡。頂緊要的是,整座校園“一石到底”,連校門、院牆也用石材。校內花木蔭翳,滿園芬芳沁出花牆。南樓為教學樓,麵積為2030平方米;北樓為學生宿舍樓,麵積同樣為2030平方米,有禮堂、階梯教室、理化實驗室、音樂教室、手工作業室、餐廳、盥洗室等。1922年5月,扶輪公學收歸交通部管轄,更名為“交通部扶輪第一中學校”,旋即又改為“交通部部立天津扶輪中學校”。1928年起,初中改設雙軌製,高中分普通科與商科,在校學生約400人。1937年,學校被日軍占為陸軍醫院,部分教職員轉移大後方。1940年由張新虞校長在湖南冷水灘籌備複課。隨著日軍的不斷進攻,扶輪中學沿湘桂、黔桂鐵路邊撤退、邊辦學,顛沛流離,備嚐艱辛。1945年春節,學校被迫解散。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11月4日複校,新中國誕生後改稱“天津鐵路職工子弟中學”。

    學校禮聘名師任教。首任校長兼算術教員顧寶埏先生親任幾何課教學,是數學大師陳省身的幾何啟蒙老師。20世紀30年代曾任天津市、河北省教育廳長,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焦蘊華(實齋)先生,20年代曾任北京《民國日報》社社長的張兼甫(簡夫)先生,作家、教育家,解放後曾任人民出版社中學語文課本編委會高級編輯、著有散文集《我和筆杆》的董秋芳先生,1943年受到毛澤東讚揚的延安評劇院《逼上梁山》原稿作者楊紹萱先生等,都曾應聘在該校任教。名師出高徒。扶輪畢業生中人才濟濟,其中有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著名作家劉雲若、清華大學教授陶葆楷、山東大學校長吳富恒、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薑思毅、中國南極考察隊隊長郭琨等。

    陳省身,1911年10月出生,浙江嘉興秀水人,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國際數學大師。9歲那年,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這時他已能解出相當複雜的數學題。1922年,因父親工作調動,隨父母來到天津。1923年插班進入扶輪中學。他在班上年齡最小,但數學最好,做題很快,考試總是第一個交卷,回回都是第一名,1926年從四年製的扶輪中學畢業。陳省身不忘母校,他深情地回憶說:“我的數學事業是從扶輪開始的。我們的校長顧讚庭先生親自教我們幾何課,我是他的一個很得意的學生。”陳省身先後7次返回母校,出資設立了“陳省身獎學金”,每年獎勵5名品學兼優、數學成績突出的學生,表達一條小河對源頭的感恩之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