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倡導恢複周禮並要在天下實行周禮的孔子,恰恰是周禮的突破者與否定者。周禮規定“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禮記中庸》),孔子不僅到處議禮,更在中國第一個以私人名義進行了大規模整理古代文獻的文化活動,並開創了中國私人著書立說的先河。朱自清稱,“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的時代,第一個保存文獻的人”(朱自清《經典常談》)。

    一個舊有秩序的維護者與守望者,卻成了春秋時代舊有秩序的最大的破壞者。他繼第一個站出來打破貴族統治階級對於學習教育的壟斷之後,又成為中國打破貴族統治階級文化壟斷的第一人,並為就要到來的百家爭鳴時代發出第一個私人的聲音,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

    對於古代文獻,他以那個時代所能具有的高遠的眼界與闊大的胸懷,進行了搶救、梳理、綜合、成型,並在他的教學活動中以教材的形式傳諸後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精神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瑰寶。

    流亡列國四處碰壁終竟返回魯國的孔子,可說是親身經曆了天下諸侯及諸侯們的國家。雖然那個創建了周朝典章禮製等周朝文化的周公,再也沒有來到夢中了,但是“鬱鬱乎文哉”的周朝文化,卻是那樣的令孔子一生向往。像周公那樣輔佐成王創建一個新天下的理想是無法實現了,用世之心已經在已屆生命晚期的孔子的心裏,淡薄得猶如輕煙一樣了。周公不在了,他所用大力創立的周朝也已經分崩離析、日薄西山了。隻有周公所創建的周朝的文化,還在閃耀著生命的光彩並讓孔子一生都對之向往不已。

    也是日薄西山的孔子,卻看到了一輪旭日的東升。這輪旭日,就是載著前人智慧結晶的各種文獻。雖然因為周朝的衰落而散亂各處,並已零亂不堪,但這不更是亟須一個人去將它們整理成一個係統而又完整的文化係列,傳諸後世以至於千代萬代嗎?雖然已經不可能像周公一樣去建功立業了,但是對於文化的建樹,不是仍然可以直追周公嗎?文化不死,人也就會雖死猶生。

    那麽我來吧--孔子說。於是他就將漫天的夕輝,化作朝陽的產床了。

    說到中國古代的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因為它們全都湮沒在曆史塵埃中。說到記歲的《時》、記民之利害的《行》、占卜吉凶的《卜》、記先王世係的《世》、記百官之事業的《令》,以及記前世成敗的《故誌》、記五帝的《訓典》等書,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因為它們也是全部湮沒在曆史塵埃之中。

    但是,雖然時間過去了兩千五百多年,我們仍然能夠看到《詩》、《書》、《禮》、《易》、《春秋》等古代典籍,就是因為孔子當年,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五年裏,為我們搜集、歸納、整理出了包括《樂》經在內的這“六經”。

    《詩》、《書》、《禮》、《樂》、《易》、《春秋》,在司馬遷《史記》裏,還不叫“六經”,隻是稱之為“六藝”。可見普遍稱之為“六經”,已經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的事了。春秋時代,《詩》、《書》、《禮》、《樂》、《易》、《春秋》被稱為高級“六藝”,是相對於禮、樂、射、禦、書、數低級“六藝”而言,前者為貴族成年後的必修課,後者為貴族小時候的必修課,由此也可以斷定,“六藝”在孔子之前已經存在著的。孔子隻是匯集了當時所能搜集到的各國文獻,第一個將“六藝”整理、編輯成係統教材的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