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張世南《遊宦紀聞》上述了所見古器的紋飾及器形特點:“其製作則有雲紋,雷紋,山紋,輕重雷紋,垂花雷紋,鱗紋,細紋,栗紋,蟬紋,黃目,飛廉,經餐,故摘,虯龍,徽鳳,熊虎,龜鉈,鹿馬,象寫,延犧,鉈島,雙魚,皤尷,如意,圈絡,盤雲,百乳,鸚耳,貫耳,愜耳,直耳,附耳,挾耳,獸耳,虎耳,獸足,瘦足,百獸,三幅,腹草,瑙草,篆帶,星帶,輔乳,碎乳,立更,雙變之類,凡古器製度一有合此,則以名之。”這些紋飾多數為古紋飾,或仿古紋飾;其中個別紋飾可能出現較晚。了解這些來代發現的古器物紋飾或仿古紋飾,對識別宋代仿古玉器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3.明代仿古玉器

    明代社會的特點是國家始終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但是承襲兩宋特別是南宋以來商業貿易飛速發展的基礎,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相關聯的,從總體來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禦用監監製,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社會風氣,黨政軍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這一時期仿製的“古玉”,甚至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肛仿古欺騙。

    明代玉器出土較多,種類繁雜,主要包括圭、璧仿古禮器,生活實用器具,陳設玉器,玉帶板、吉祥佩玉等裝飾品。明代鏤雕技術高度發展,不僅可以在片狀玉料上雕出上下不同的雙層圖案,而且在鏤雕立體器物時兼顧裏外多層紋飾疊錯造型,做工十分精細,達到整體完美和諧的效果,人們稱之為“花下壓花”。明代仿古玉也十分盛行,有的達到亂真的程度。

    從明代玉器遺存的實際情況分析,仿古玉可概括為兩種類型。

    1.借鑒古器物的造型和圖集裝飾,是明代仿古玉器中慣用的重要方法。常見的有玉觸、玉明、玉爵、玉鹵、玉壺。玉等、玉立、玉鼎等,都是以商周時代的青銅禮器為本,結合玉料自身的特點碾琢成器;形式雖為仿古,技法上卻具有鮮明的琢玉工藝特點。由於碾玉技術的原因,唐宋以前的古玉中尚未見到形體比較高大,器形是小口、廣腹、深膛式的玉製品。因此這類仿古玉器實際上是對古器物造型和圖案的借鑒,豐富了古玉的藝術表現力,開拓了琢玉的新領域。這類仿古玉器許多給人以淳樸、凝重和新穎的美感,其中不乏藝術傑作。

    青玉蟠螭紋觸,祀柱形體,束腰,擴口,足外撇。器身上下凸起大小九岫,作盤旋館戲狀。兩隻形體較大的已然爬行於見的口經,正伸首向饑內窺視,似已嗅到酒味的芳香,作探身欲飲狀,形態異常生動。作品的造型和圖案裝飾均屬仿古類型,但注重結合玉質的特點,充分發揮材料的藝木表現力,已然超越了單純的仿古,具有新意。

    白玉荔枝紋匹,單柄,敞流,器身隱起荔枝紋。作品的造型係仿古青銅器,而圖索花紋則為明代早期的風格。

    白玉獸麵紋爐,敞口,廣腹,自足,器身飾獸麵效和獸形雙耳。作品仿照商代青銅在的形製,造型古樸凝重,色澤治新明快。然而使用價值已由隆重的禮器變成了焚香用的熏爐。

    總之,這些仿古玉器,實際是對古器物造型和圖案的借鑒,明代許多比較大型的立體器物,形製多係此類。從根玉曆史看,也具有推螭出新的意義。

    2.明代的禮儀用玉較以前有很大變化。玉球、玉經、玉圭等禮儀用玉仍延續舊製,並以不同的形式和規格保留下來。但目前遺存的實物看,玉圭占有較大的比重。

    山東鄒縣魯荒玉米棺墓出土的青玉寶,長29.5厘米,器表麵光素無效,玉質光潔明亮,是明代早期玉圭的典型作品。

    江西南昌益端玉幹枯枝墓出土的玉圭長15.2厘米,玉質呈青綠色,周身五行穀紋,是嘉靖時代的作品。

    這幾座明朝米氏玉墓出士的玉圭,應是皇帝按照禮儀規定禦賜品。而明定陵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則是皇帝禦用的,共計8件,其中有的光素無紋有的主表麵陰線刻四山文,線內成金即史書所載”以象四鎮之山”的鎮圭,取其安定四祀之意。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玉圭,有的圭麵上祀隱起《三星圖》或《七星圖》下部飾海水江崖圖案。這類玉圭均屬等級最高者所有。

    明代玉璧,形式變化較大,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皤滴紋,亦有飾穀紋和雲紋者。

    玉質以青玉、白玉居多,光澤明快。有的作品利用玉料的皮色。並巧妙地琢成凸起的皤贈紋和浮起的穀紋,具有消色的效果。這類玉肇碾治得小巧玲現,主要為佩帶之用禮儀的規格已不似先前那麽鮮明。曆史上那種大型的刻穀紋、蠶紋、蒲紋和龍紋、風紋、獸麵紋的玉璧。則很少出現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