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時期玉圭飾鷹紋,當與東夷族群裏的旺族統治者“少昊氏,鳥名官”的鳥崇拜有關。少昊氏之所以“鳥名官”,是因“高祖摯之立也,鳳鳥適至”(《左傳·昭公十七年》),少昊氏名摯(鷙),古代鷹亦稱“鷙”,被山東地區人認為是族人祖先生命的來源而為其圖騰。

    鳳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而是古代先民們想象中的神靈動物,其實它的原形是孔雀。龍山文化中的鳳鳥,那象征著神性與高貴的鏤雕冠羽、大鳳尾及回首展望的姿態更顯其靈動、高貴、神秘。

    龍與鳳一樣,都是傳說中虛擬的動物。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出現。而龍鳳合體藝術造型卻出現在商代晚期,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龍鳳紋玉佩飾,分上下兩層,上層作上龍下鳳形,爪下踩雲,好像鳳鳥馱著龍,在雲間飛翔。

    玄鳥被視為殷人祖先,故殷人使用的器物上鳥紋隨處可見。到晚期盛行的鳥紋有“鴟梟”,俗稱貓頭鷹,屬猛禽類。大多作站立姿態,雙目平展,勾啄、短頸、突胸、短尾、粗腿。

    龍與鳥都是古人信仰中的神靈動物。由神話資料可知,東夷族群相信,上帝派遣神玄之鳥,來到世界降生了他們氏族的始祖。所以東夷族群的玉雕上,常有各種玄鳥─鳳、鷹、梟、燕的花紋。商王朝的統治者,本屬東夷族群。商代黃玉龍鳳紋佩長1.7、寬3.4厘米。葵黃玉,多牙黃色沁。長方形體略彎。正麵陰線刻對視兩立鳳,圓眼,尖啄,長冠豐尾。商代黃玉鳳形佩,長10.2、寬4.4厘米。黃褐色,玉質純潔瑩潤。方形冠,陰線刻長羽紋,淺浮雕圓眼,啄略外翹,並對穿一孔,線條粗細兼施,刀法剛勁。商代白玉鸚鵡棒形飾,長8.2、寬1.7厘米。灰白色,籽玉雕鐫。錐柱形。頭部雕琢極簡,但頗具神態。陽線雕雙翅相疊合,足部對穿一孔,下部呈圓錐形。殷商時期鳥的冠飾變化最多,以方形高冠最為突出,但到了西周時期,僅以勾轉形冠為主。

    西周玉鳥大多延續商代風格。西周白玉雙鳳紋佩,長6.8、寬6.1厘米。大部分已侵蝕成褐色。兩麵陰刻相背對稱式雙鳳紋,合觀則是一獸形麵。上下端分別對鑽6個、10個小孔,左右邊緣出脊齒。線條勻細慎密。兩排鑽孔為穿係絲綬佩戴所設,是典型西周佩玉形式。西周鳳紋玉飾,下彎較長的勾啄和美麗的長頸,頭頂立一水滴狀冠羽,尾羽高聳過頭,爪下一龍。鳥神與獸神、龍與鳳的組合,增強了神秘感,“這種理性的超感覺的創新造型,表明周人運用局部的形同整體的形得以相和諧的手段,達到美的形式同美的哲學思想內容的統一,反映了行意並重的美學思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序》)。

    西周時期的玉雕,從總體上呈現出過渡性的特征。玉器的造型、紋飾、刀法大量沿襲商代的特點。與此同時,新的風格也在孕育之中。鳳鳥紋飾成為西周中期最為流行的紋飾。這件玉刀即是明證。在刀法上,它以斜刻的寬陰線同細陰線組成的雙鉤線刻劃紋飾。線條婉轉流暢,已不同於商代粗硬的雙鉤線幾何紋飾,為春秋戰國的琢玉工藝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鳥形佩趨向精致華麗的風格。戰國青玉鳥形笄,長13、寬2.1厘米。青綠色,玉質瑩潤純淨。笄首雕一臥鳥,圓眼,勾啄,昂首挺胸,長垂尾,形似鳳。笄身中部陰刻一行細絲束紋。玉笄的造型來源於商代的鳥首玉笄(如婦好墓所出者)。用鳥類造型作人體裝飾品,正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特征。

    戰國時期龍與鳳的組合更加精巧,而且出現了龍在上鳳在下、鳳在上龍在下、或者是龍鳳平行等無定數的組合式造型。圖18、19為戰國玉龍鳳形佩,片雕鏤空。從那流暢的弧線中不難看出,當時的玉工不僅在造型上有新的創意,而且已將鐵質工具運用得嫻熟自如,工藝極為精美。

    綜上所述,我國的鳥文化曆史悠久,而且在出土的玉器中玉鳥占的比重也很大,大多是以宗教信仰的形式來表現,再現了遠古先民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印證了古代鳥圖騰信仰,及“鳥神文化”的特質。

    (4)玉璧

    古玉器名。玉璧是一種圓板形、片狀、中部有孔的玉器,《說文》釋璧:“瑞玉,圓器也”。《爾雅》有:“肉倍好謂之璧”的說法。肉即邊,好即孔,邊為孔徑的兩倍便是璧。

    在存世的古玉璧中,肉與好符合倍數關係的不多。《爾雅》中有好倍肉謂之“瑗”、肉好如一謂之“環”的說法。“環”、“瑗”屬於璧類玉器,是一種特殊型璧。

    在古代,璧是一種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長、品種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幾種用途:一為禮器,周禮有“以蒼璧禮天”之說;其二為佩玉古稱係璧,《說文》釋“瑋”:“石之次玉為係璧”。以璧為佩飾早在戰國至漢代已普遍風行;其三用作禮儀饋贈之用品;其四是葬玉。已發掘的漢代大墓中都有眾多的大璧出土。

    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製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

    新石器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長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玉璧的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製作不夠規整,璧體往往厚薄不勻,有的表麵留有鋸痕。其特征是外緣薄,內緣厚,中央孔徑較小。打孔有對鑽、單麵鑽兩種,使用對鑽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麵無紋,打磨較光亮。

    概括地說,新石器時代菘澤文化的玉璧形體較小,中孔與肉等同;至良渚文化時璧的形體漸大,中孔相對變小,趨於定型,此時的玉璧多為素麵,切削成形不夠精細,璧麵欠平整,又少例琢刻鳥紋,神獸麵紋。

    玉璧的紋飾隨著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璧多飾弦紋。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玉器繼新石器時代晚期後的又一鼎盛時期,但玉璧的發展卻顯得相當滯緩,確切的說,這個時期的玉璧,反不如良渚的嚴謹與精美,目前考古發現的商周玉璧,多數都草率隨意,玉質粗劣,而且一般形體較小,數量也不多,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時偶見有陰刻卷體夔龍、鳳鳥紋的小件玉璧,倒是線條流暢,琢磨光滑。

    春秋戰國時代,璧、琮、圭、璋、琥、璜這禮器中的六瑞,已完備無缺,並正式進入了全盛時期,玉璧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春秋玉璧,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商周的遺意,但除了少量的光素無紋外,精美繁複的紋飾已開始流行,且大都形製規整,玉質優良。而戰國的玉璧,又形成了新的高峰,以用途論,隨著“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儒家倫理思想逐漸完備確立,以璧、璜、衝牙等玉飾組成的雜佩,演化成了上層社會的生活必需品,《禮記、玉藻》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而和氏璧的故事,更是流傳千古,影響深遠。從形製與紋飾來說,此時已放棄了春秋時繁複的裝飾風格,取而代之的是嚴謹、簡潔、流暢和生動的紋飾特點,而且堅硬的鐵製工具也令切割、鏤鑽、浮雕等技藝日趨成熟,一時間,戰國所有常見的紋飾,在玉璧上都有出現,其中尤以穀紋璧、出廓璧、鏤空璧和活環璧最為精美與流行。

    春秋戰國至漢代,玉璧為雲紋、穀紋、蒲紋,間或有螭紋。

    兩漢時期,璧已成為玉器中最常見和數量最多的品種,它在戰國玉璧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其形製之多變、技藝之純熟、紋飾之精美、用途之廣泛都達到了空前的成就。而隨著西域之門的打開,玉石原料的采運也較為便利,質地溫潤,堅硬細膩的和闐玉材得以大量使用,為兩漢玉璧的精美程度更增添了重要的一筆。西漢的出廓透雕和高浮雕玉璧,代表著中國玉璧史上最高的水準,而東漢開創的出廓鏤雕帶漢字銘文的玉璧,也將天人合一的古代人文精神進行了最完美的詮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枚鏤雕出廓雙螭環抱長樂銘乳丁紋璧,約於清代被納入宮中,乾隆對其十分珍視,特賦詩一首刻於其邊緣:“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傳者必有,矢鳥平恨莫窮。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早在戰國二漢時還出現了三璜二璜合拚璧、出廓璧、璿璣璧、橢圓形璧、連環璧等。鏤空雕玉璧始於戰國時代,流行於漢代。鏤雕璧主要有兩種,一為全鏤雕璧,在璧的孔內或外側一側凸出一塊近三角形的裝飾部位,高度往往超出璧的直徑,稱之為出廓璧,如雙龍對拱;有些在螭龍間還刻有“益壽”、“長樂”、“宜子孫”字樣,故被稱為“拱璧”(唐代人認為用兩手可以托起的璧是拱璧),多數人認為這種璧有係孔稱其為“係璧”。

    拱璧:古代一種大型玉璧。用於祭祀。為持握、供奉的禮器,因其須雙手拱執,故名拱璧。大璧徑長尺二,天子禮天之器。包括大璧、穀璧、蒲璧。

    係璧:形製較小,一般直徑為10厘米以內。為佩於紳帶之物。用作佩飾,係於腰部。

    大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用青色玉製,圓形以與天空的色澤對應,“蒼璧禮天”,大璧是天子禮天的用器,諸侯供獻天子亦用大璧。

    穀璧:古代瑞信玉器之一種。穀璧子所執,飾穀紋,取養人之義。璧麵滿雕縱橫排列有序的飽滿穀釘,寄托對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願望。為“六瑞”之一,用於朝聘。周製,穀璧為子爵所執。《周禮·春官》載:子執穀璧。

    蒲璧:古玉器名。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刻有蒲紋的玉璧。璧麵蒲後為瑞草,象征草木繁茂,欣欣向榮,拱璧的形製,色澤與紋飾都與禮天的禮儀有一定聯係。

    尺璧:古玉器名。直徑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貴。《淮南子·原道訓》:“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左思《魏都賦》:“明珠兼寸,尺璧有盈。”

    璧羨:古代一種長圓形玉璧。

    戚璧:古玉器名。又稱“璧戚”。一種異形的璧,它的兩側各有一段弧線切削平直,並有牙齒形突起各一排,刃部磨薄鋒利。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有戚璧出土,作為武器類儀仗用器。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中也有兩件出土,刃部分四段。

    唐、宋、元以後出現了凹雕螭紋、乳丁紋、獸麵紋、花鳥紋裝飾的玉璧。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開始出現,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砣子製作的,因此有砣製的痕跡出現。此時期玉璧雖仿千古型,但同時也體現了許多當時琢玉的做法。玉璧形體渾圓,邊沿呈圓形轉角,不見鋒棱,所仿穀釘稠密模糊,動物紋飾和造型在細部常有明顯刁不同。

    元代玉璧

    玉雕多仿唐代器形,玉璧製作也不例外,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係璧,供佩帶用,多數隻在一麵雕紋飾,璧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無規律;動物紋飾帶有本朝的特點。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常出廓。

    明代玉璧

    從流傳下來的明代玉璧實物看,數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質多選用青玉、白玉製作,加工不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麵玉璧淺浮雕螭虎紋,一麵雕仿戰國時代的穀紋、雲紋或是臥蠶紋;二是根據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製,璧的兩麵均飾有仿戰國、漢代的穀紋、雲紋或臥蠶紋,然後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它裝飾。明代開始出現八卦紋飾的玉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