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玉石的雕刻工藝日趨進步。前16世紀中國商代開始將玉器作為奴隸主貴族的財富象徵。並且玉器也開始分擔政治器皿的職能,帝王在分封貴族、授予大臣財富時往往不乏玉器的存在。在河南殷墟,1976年婦好(商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囊括了岫岩玉、和田玉(這說明在當時中國中原地區已經和新疆有了經貿聯係)等材質製成的玉龍、玉桂、玉璧、玉琮、玉盤等裝飾、配件、禮器;在商代的考古中也發現了「跪坐人」等反映社會風氣的配飾。說明玉器在商代形成了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一個係統,其樣式也有新石器時代的片狀物檢發展為簡單的配飾、雕件,說明了當時主要的工具青銅器加工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隨著儒家思想對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影響不斷加深,其學說中關於玉的政治理解也隨之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共識。玉器係統也在這一時期日臻完善,形成“六瑞”“六器”職能分工各有不同的體係。“六器”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作為天子進行對天地四極進行祭祀,祈禱國家安定,社稷平安的禮器。而“六瑞”也是出自周禮“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持鎮圭,公持桓圭,侯持信圭,伯持躬圭,子持穀璧,男持蒲璧”,以圭、璧兩種玉器,通過官製的高低緩分出六器,說明當時的中央集權已經大體形成。不過也有學者指《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其著作難免會有儒家的思想文化摻雜其中。

    天子在祭祀天地、時,要用玉冊來刻下銘文;百官封爵以玉器為印信;轉達君令使用玉符、君子以玉為德行操守的標準;民間詩歌中經常以玉作為美好事物的代表象徵。如《詩經·國風·周南》提到的一段詩歌: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其中的“瓊琚”“瓊瑤”“瓊玖”均是當時對“玉”的美稱,此外“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詩經·大雅·抑》)“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詩經·國風·衛風》)此外很多成語也與玉有關,如“玉壺冰心”、“玉石俱焚”等,在這些成語中無分褒貶,“玉”的意義一般均為褒義字。

    中國在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逐步接受各種派係思想的同時,也接受了玉在文化中的作用。因而玉的文化意義也在不斷上升,詩歌中、宮殿內、祭台上都有玉器的存在。其中關於“和氏璧”的典故在這一時期出現,通過《史記》、《戰國策》等史書不斷延伸,成為極富文化意義的象徵。玉的文化意韻還是逐漸成形。

    漢朝後玉器的製作工藝上不斷創新,可以使用玉器的階層,從帝王將相到市井白衣不一而足。玉器也開始逐漸向隨身裝飾和擺放雕件兩個方向發展。六朝後的玉器開始向寫實的手法上發展,作品大多以人和典故為主題。宋以後,玉成為世俗化的裝飾。

    玉器曾作為絲綢之路上西域地區的特產之一,於闐(今中國新疆和田縣)以出產色澤潔白的軟玉而著稱,在伊朗、阿富汗、印度都有出土記錄。和田玉中色澤潔白,有脂肪光澤的玉被稱為“羊脂白玉”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此外,新疆準噶爾盆地與青海也盛產玉石。

    明清以後玉石的雕刻日漸以裝飾為準,其中不乏乾隆時期著名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以及其他玉材加工後的名品。這一時期硬玉翡翠也開始受到社會的歡迎,慈禧太後的墓室中就曾被發現有大量製作極為精良的翡翠玉雕出土,但後來因被盜墓而不知下落。

    4.中國古代玉器的演變

    中國古代所稱的的“玉”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從礦物學上將玉分為兩類,即軟玉和硬玉。軟玉主要指新疆玉,硬玉則指翡翠。廣義其實是沿襲中國傳統觀念:“玉,石之美者”,在此意義上,玉的含義十分廣泛,它不僅包含了新疆玉、和田玉、岫玉、南陽玉、藍田玉等,而且還可包括瑪瑙、水晶、綠鬆石等品種。

    玉經過雕琢變成玉器。中國玉器在數千年曆史演變中,其發展既有鼎盛時期,也有低穀時期,經曆了漫長曲折的道路,並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同時代的玉器在玉材、玉質、出土、加工工藝、造型、紋飾、、用途等方麵都深深地烙上了曆史的痕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據此可以把中國玉器分成以下類型,即新石器時代玉器,商代玉器,兩周玉器,漢代玉器,唐代玉器,宋代玉器,遼、金、元時期玉器,明清玉器,以及近現代玉器。

    (1)新石器時代

    玉器的萌芽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今遼寧西部和內蒙古東部可能是中國古代玉器最早的發源地。中國古玉的源頭是多元的,發展至距今8000年-5000年,中國玉文化分布形成珣玗琪、瑤琨及球琳三大板塊。

    珣玗琪玉板塊:即夷玉板塊,分布於東北、東蒙、華北一部分地區,以紅山文化玉器為其代表。

    瑤琨玉板塊:即越玉板塊,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中部地區,以良渚文化玉器為其高峰。

    球琳玉板塊:即羌玉板塊,分布於西北地區,以齊家文化玉器為標準。

    三大玉板塊互有碰撞,並有交匯融合。良渚玉器刺激了六家玉器迅猛發展,與同時的山東龍山文化、陶寺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五支古文化玉器互為融合,並為中華文明奠定了基礎。

    長達6,000年孕育的玉器,是在精氣、神靈、巫術等原始宗教氣氛籠罩下成長的,先民以玉為‘神物’,視玉為山川之精靈,崇玉、祭玉的觀念與活動業已形成,且多帶有神秘色彩。在藝術上除模仿生產工具造型之外,主觀理念的影響甚強,以誇張、示意的手法碾磨了大量的為鞏固神權和世俗統治的玉器,形成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第一個高峰。從這一角度來看,玉器藝術較其他工藝美術是早熟的。

    (2)夏商西周

    圍繞中原的山東龍山玉文化、陶寺玉文化、陝北龍山玉文化、石家河玉文化以及齊家玉文化,為中華文明的誕生鋪下了一塊奠基石,中國曆史進入青銅時代之後,古玉文化亦進入了一個成長時期。夏、商至西周約千餘年(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此期玉器的藝術手法為象征主義,誇張雙眼以突出其神采,動態或立或跽(跪)均合程式,形成了統一的時代風格。玉材仍取之各地,同時和闐玉增多,事實上和闐玉已成為‘王室玉’的主要玉材。夏、商、周三代玉器雖然都受到象征主義的控製,但還是各有不同。目前夏代考古尚處於探索階段,所出土的最精的一件為柄形器,有著濃鬱的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響。商代‘王室玉’發現較多,其平麵器采用對稱規律,樸茂凝重。肖生玉多取正麵,以‘臣字眼’為其特征,細部多用雙勾雲雷紋以突出其裝飾性趣味。西周玉器受‘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社會思潮影響,玉佩非常發達。玉佩以玉璜(圓弧形玉器)為主,所用之玉多為片狀小件。用粗細兩種陰線對襯的手法裝飾圖案,給人以清新、簡潔的藝術享受。

    (3)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至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共曆549年,史家稱為春秋戰國,也就是東周時期。此時王室式微、群雄峰起,各諸侯國處於經濟、政治、文化大發展的時代。鐵器也正出現於此時,並很快普及到各地,用鐵製造兵器和工具。不久,鐵也用在鉈機上,以鐵鉈換下青銅鉈,提高了碾玉的效率。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玉器發生變化,以小件為主,裝飾細密化,多作隱起處理,藝術手法仍是象征主義。如玉人頭飾(見圖),高3.8厘米,寬2.5厘米,最厚1.8厘米,出土於河南光山寶相寺春秋早期黃君孟墓。頭戴垂角帽,大圓眼珠,大鼻頭,口張微笑,耳戴環,頸甚長。其比例準確,與人麵接近。麵相自然,笑容可掬,富有人情味,跟嚴肅的婦好像相比,與現實生活貼近了重要的一大步。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尤其在晚期,玉器在藝術上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就是在玉器裝飾上出現了現實主義的萌芽。由此可將中國古玉劃分為工藝美術和造型藝術兩大階段,其起點是春秋戰國,其分水嶺是秦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