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單位工作給新人們帶來新鮮感,同時也麵臨著巨大轉型壓力。悠閑的校園生活方式被緊張的職場打拚所代替,使這些處於在家裏備受嗬護的“80一代”獨苗進入“斷乳期”,由於二十幾年的嬌慣成性,可一到了社會上沒人再慣壞脾氣,自己就受不了,顯得與社會、與職場、與企業、與同事都格格不入。用不了多久,就存在許多形形色色的問題,象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際交往、禮儀文化缺欠等問題,已成為不少剛工作大學生的通病。來自心理谘詢中心的一份統計也顯示,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人群中,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症狀的比例高達90%。畢業生擇業的過程,是職業生涯是否暢通和順利的大事,也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大事。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全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

    職業顧問認為:職場新人的問題,責任並不完全在他們,學校、家長、企業對他們的教育都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學校給了他們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他們在經驗上就不會是空白;如果家長當初不是進入誤區的疼愛,他們就不會象現在這樣脆弱;如果企業給他們成熟的機會,他們也會重新振作。所以,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職場新人、教育機構和企業管理者三方麵的共同努力。教育機構要教給年輕人怎樣應對職場挫折的方法;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也應該改變和調整管理方式;而家長當孩子步入社會後,要支持和幫助他們克服在工作上、在人際關係上碰到困難和挫折,在他們表現出不適應打退堂鼓的時候,家長不要將他們重新摟回“翅膀”之下,而是讓他們自己練硬“翅膀”,否則,他們將永遠飛不起來。

    同時,近10年來,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發展和人才市場供求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感到了更大的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更強的承受壓力的能力,以及根據現實環境調整自己期望和心態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在職場上打拚多年的白領都越來越難以應付,讓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從一個百倍溺愛的溫室中,一下就扔到暴風雨裏去做搏擊長空的海燕,這是不科學、不現時的,大學生的成熟需要一個過渡過程。

    過渡過程是個時間的概念,大學生適應職場需要時間,既然承認是“斷乳”,那就應該給練習吃飯的時間,完成從“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轉型需要時間,與企業的磨合需要時間,積累經驗也需要時間,具備競爭力同樣需要時間。要給他們融入職場的時間,他們需要過渡過程。哪怕時間很短,這個過渡過程必須經過。職場對大學生有偏見,但不能固化為成見,要鼓勵他們跌倒了爬起來,繼續蹣跚學步,當他們有了進步的時候,要給他們鼓掌加油。

    職業顧問認為:職場新人進入企業,過渡過程越短,發展的越快,這個過渡過程時間的縮短,要靠新人們自己的努力,別人隻能幫你,而不能替代你。所以,你要做好職場各門功課:

    1.熟悉自己的行業、企業、部門、崗位

    大學生就業,如果選擇去一個根本不了解的公司,這是一種冒險,不要輕易決定第一份工作,一般來說,新人的第一次職場體驗是相當重要的,它會使新人對職場產生一種固定印象,形成固定心理狀態,從而影響到今後的職業心態和職業規劃。所以,入職前和入職後都要進行盡快探險。探險的結果最終決定了你以什麽形象出現在公司、用什麽樣的方式進行日常工作、怎樣與領導和同事們打交道。

    2.學會冷靜思考,丟掉幻想、麵對現實

    年輕人容易將事情看得簡單而理想化,在跨出大學校門之前,都對未來充滿憧憬,初出校門的大學生不能適應新環境,大多與其事先對新崗位估計不足、不切實際有關。當他們按照這個過高的目標接觸現實環境時,許多所謂的“現實所迫”讓他們在初入職場時就走了彎路,以至於碰了壁還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落感,感到處處不如意、事事不順心。這類年輕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多呈現兩種極端的態度:一種是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過於遠大,另一種則是完全沒有規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