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時間管理

    美國管理學者P·F·Drucker認為,有效的時間管理主要是記錄自己的時間,以認清時間耗在什麽地方;管理自己的時間,設法減少非生產性工作的時間;集中自己的時間,由零星而集中,成為連續性的時間段。

    時間ABC分類法

    將自己工作按輕重緩急分為:A(緊急、重要)、B(次要)、C(一般)三類;安排各項工作優先順序,粗略估計各項工作時間和占用百分比;在工作中記載實際耗用時間;每日計劃時間安排與耗用時間對比,分析時間運用效率;重新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更有效地工作。

    考慮不確定性

    在時間管理的過程中,還需應付意外的不確定性事件,因為計劃沒有變化快,需為意外事件留時間。有三個預防此類事件發生的方法:第一是為每件計劃都留有多餘的預備時間。第二是努力使自己在不留餘地,又飽受幹擾的情況下,完成預計的工作。這並非不可能,事實上,工作快的人通常比慢吞吞的人做事精確些。第三是另準備一套應變計劃。迫使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對你自己能力有了信心,你已仔細分析過將做的事了,然後把它們分解成若幹意境單元,這是正確迅速完成它們的必要步驟。

    在工作中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就必須善於利用自己的工作時間。工作是無限的,時間卻是有限的。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沒有時間,計劃再好,目標再高,能力再強,也是空的。時間是如此寶貴,但它又是最有伸縮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發揮最大的效力,時間就是潛在的資本。充分合理地利用每個可利用的時間,壓縮時間的流程,使時間價值最大化。

    (2)突破年齡限製

    曾有人形象地比喻人生的不同階段:“二十歲是半成品、三十歲是成品、四十歲是精品、五十歲是極品、六十歲是次品、七十歲是廢品”。這是一句戲謔的話,但它點明了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一般來說,二十多歲的人朝氣蓬勃、思想開放、銳意進取,但同時又像一匹隨時可能脫韁的野馬,具有容易衝動、缺乏耐心、考慮欠周、辦事疏忽等缺點。

    三十多歲是人生的黃金期,擁有經驗、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能客觀思考、世界觀基本形成,但這時容易在各種機會麵前迷失方向、會讓一帆風順衝昏頭腦,也容易放鬆要求、隨遇而安;四十多歲的人散發著智慧的芬芳、閃耀著成熟的光芒,表現出強勁、高效、沉著、到位,但這時的思想已逐步從進取轉向保守、性格也容易從自信轉變成自負,也經常流露出獨斷、專權的作風;五十多歲的人,身上掛滿了經驗的碩果,行動從容、處變不驚,但過於保守、包容、守舊等缺點也日益顯現出來,常常是維持局麵得心應手、開拓創新無從下手、對新方案疑慮重重,對新事物的感受隻有衝擊而沒有喜悅;六十多歲的人對過去的懷念成為生活的主導,並且將自己的曆史如珍珠一般不斷向他人炫耀,對新知已沒有“取”的興趣、對往事也沒有“舍”的魄力,身上常彌漫著墨守成規、固執己見的氣息。這時,不管你在組織裏還處在什麽位置,都應該果斷地走出圈外去,回望這邊會風景獨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