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對於整個人力市場來說,就好像是一件產品。好與壞、成功或失敗隻有在市場比較中才能得出判斷。”朱正中先生一上來就給大家灌輸起以市場意識來自我評價的理念,“現在,市場上的評價標準越來越多,想要脫穎而出也越來越難……行業之間的人才流動帶來跨行業的標準,國際間的交流帶來國際化的標準。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要建立他與別人的‘差異化’,與眾不同方能樹立起品牌。”

    (1)讀透生命周期

    在品牌管理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是產品生命周期,隻有摸透產品本身生命成長的過程,才能因勢利導,創出高潮。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也有其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為5個階段。

    從校園走出的大學生大多處於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階段,朱正中提出的這個個人成長經曆周期印證了“初涉職場是拿熱情換經驗”的觀點。他坦白地說:“大學隻是進入社會的踏腳石,無法彰顯你與別人的差別。”處於相同的生命周期模型中間,唯有做好差異化策略,方能成為優秀人士。

    因為擔任過多家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朱正中評點了企業喜歡的員工,其中還特別將年輕員工跟年長員工的可愛之處做了比較。企業喜歡年輕基層員工,主要是因為他們能熟練運用科技、勞動成本較低、容易教導;同時,年輕基層員工在人力市場上的供應相對充足。

    企業喜歡年長員工,主要是因為他們能不斷提供高價值,能夠為公司培養人才,有著無法取代的作用;同時,這些人也應該是沒有出現職業倦怠。

    還有一類人企業非常喜歡:全力以赴的員工,以企業為家。

    朱正中一語道破了分析比較的用意:“明白了企業喜歡人的原因,個人就可以據此作出一些戰略,比如年輕人,要發揚年輕員工的優勢,同時盡量去實現年長員工的價值;而年長員工則應該盡量保持自己的活力,快速學習。”

    (2)和別人不一樣

    在職場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是Reactive(反應性的),即等到老板提出問題才去解決問題,往往ProcessOriented(強調過程),Lessresponsibility(不願承擔責任),信奉Lessdecision&Lessmistake(少作決定少犯錯),總是在爭輸贏(Win-Loss),

    Negativemindset(喜歡從負麵來看事)。朱正中指出,從差異化原理來看,反推即可得出與眾不同的行事原則。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並非等老板來做一切;從結果來評價自己,而並非把過程當作自己沒有完成任務的借口;勇於承擔責任,有主人翁意識;以“雙贏”思路來考慮問題,包括與同事及客戶間的關係;積極正麵去看待遇到的挫折。

    “優秀的員工常常是當別人還沒想到,你已經想到了;當別人已經想到時,你已經在做;當別人在做時,你已經做得不錯;當別人做得不錯時,你已做到最好;當別人做得跟你一樣好時,你已換跑道在做。”舉例說,唐駿為什麽能從微軟8000名工程師中脫穎而出?因為他是第一個以實際行動提前了windows係統中文版麵市時間的人。當別的工程師還在抱怨為什麽中文版要晚整整一年才能進入中國市場時,唐駿跑進比爾·蓋茨的辦公室,要求提供人員和支持,他可以盡快實現同步漢化,結果中國成了微軟很大的一塊市場。“職場發展最大的差異性就是要建立個人品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