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底到1948年初,為打破蔣介石對我挺進中原的劉鄧、陳粟、陳謝三軍的圍剿,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派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渡江南進。為慎重起見,毛澤東特致電粟裕,征求其意見,並要其“熟籌見複”。三天後,粟裕回電,同意中央的部署,並就渡江時間、路線等問題提出己見。毛澤東又複電粟裕,同意他提出的方案。這樣,經過反複磋商,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計劃才確定下來。

但是到1948年春季,中原局勢發生了重要變化。中原解放軍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具備了打大殲滅戰的條件。這一變化,引發了粟裕的新思考。部隊南進後的目的地因水網密布不利於裝備較重的三個縱隊機動作戰,且南進部隊遠離後方,戰役配合及後勤補給均很困難。而據國民黨軍隊此時的情況看,他率三個縱隊南進後,雖可以調其一部回防江南,但對中原戰局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相反,若留在中原打大仗,對從根本上扭轉中原戰局更為有利。經過一個多月的比較、思考,粟裕最後決定致電中央軍委詳陳自己的意見。毛澤東看了粟裕的電報,頓覺事關重大,立刻電示粟裕到中央當麵匯報、詳陳其想法,同時要求書記處對粟裕的想法進行認真研究。1948年4月,中央書記處城南莊擴大會議鄭重地聽取了粟裕的匯報。聽畢,毛澤東說“粟裕司令員是前線指揮員,比我們更了解情況,對他的意見要好好研究。”經研究,與會同誌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議。

這一決策對推動整個南線戰局有重要戰略意義,正是這次決策,才有了後來轟轟烈烈的“淮海戰役”。作為一線指揮員的粟裕,在大量獲取前線情況的基礎上,敢於大膽對中央已決定的重大決策提出不同意見,很好地應用了“依據一線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戰爭任務確定不同的戰略戰術”的戰術原則;毛澤東身體力行踐行了“有什麽槍打什麽仗,對什麽敵人打什麽仗,在什麽時間地點打什麽時間地點的仗”的作戰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