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通俗文學作家與佛教的關係,不得不提金庸和古龍。

    金庸的信佛有著曲折的曆程,1976年10月,他19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這對我真如晴天霹靂,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著自殺。於是他就向佛經中尋求生死的問題。為了學習佛教的原始理論,他向倫敦的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所謂“原始佛經”,是指佛學研究者認為是最早期、最接近釋迦牟尼所說佛法的記錄。金庸小說中有很多僧侶的形象,比如《笑傲江湖》之中,儀琳為求令狐衝早脫苦海,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倚天屠龍記》之中,張無忌為救義父與少林三僧苦戰,而謝遜於地窖中念《金則經》。金庸小說中佛教意蘊最濃的屬《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個名字就來源於佛教。古龍小說中同樣多次出現佛寺、僧侶,如《邊城刀聲》中的大昭寺,《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鐵和尚、心眉大師、大歡喜女菩薩,《大人物》中的賭場和尚群、梵音寺,《蕭十一郎》中的鐵山大師,《劍花煙雨江南》中的觀音大士等等。令人驚奇的是古龍還將禪門的機鋒帶到小說中,他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寫道:

    老人道:“要手中無環,心中也無環,到了環即是我,我即是環時,已差不多了。”

    少女道:“差不多?是不是還差一點?”

    老人道:“還差一點。”

    他緩緩接著道:“真正的武學巔峰,是要能妙滲造化,到無環無我,環我兩忘,那才真的是無所不至,無堅不摧。”

    說到這裏,李尋歡和上官金虹麵上也不禁變了顏色。

    少女道:“聽了你老人家的話,我倒忽然想起一個故事來了。”

    老人道:“哦?”

    少女道:“禪宗傳道時,五祖口念佛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留塵埃。’這已經是很高深的佛理了。”

    老人道:“這道理正如‘環即是我,我即是環’,要練到這一步,已不容易。”

    少女道:“但六祖惠能說的更妙:‘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他才承繼了禪宗的道統。”

    老人道:“不錯,這才真正是禪宗的妙諦,到了這一步,才真正是仙佛的境界。”

    少女道:“這麽說來,我學的真諦,豈非和禪宗一樣?”

    老人道:“普天之下,萬事萬物,到了巔峰時,道理本就全差不多。”

    少女道:“所以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做到‘無人無物,物我兩忘’時,才能真正到達化境,到達巔峰。”

    這一段文字將禪門中的自性清淨思想及主客雙亡、能所俱泯的思想以對話的形式出之,並雜有六祖慧能和神秀的偈子,句句充滿了機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