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維與佛禪

    王維,字摩詰,其名與字合起來就是《維摩詰經》中的主人公維摩詰居士。王維素有“詩佛”稱號,他把禪的哲理、禪的精神、禪的世界融入於詩中,寫了大量的佛禪詩文。現存王維的作品集中,涉及佛教的詩文有50多首,從中可以看出他和僧人的廣泛來往。他結交僧人不拘門派,集中提及的有近20人,知名的有華嚴宗道光禪師,北宗的普寂、淨覺,南宗的神會、瑗公等。兩唐書在王維傳中對王維的奉佛有明確提及,尤其是《舊唐書》本傳的評價,屢為後人征引,本傳曰:“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嚐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新唐書》卷二〇二曰:“兄弟皆篤誌奉佛,食不葷,衣不文彩。別墅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裏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兩唐書中均提到王維長齋奉佛,篤信佛禪,並在實際行動中得以體現。

    王維的信佛有著家庭的影響,其母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誌求寂靜”(王維《請施莊為寺表》)。文中提到的大照是禪宗北宗禪秀的大弟子七祖普寂。據《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王維在二十幾歲時就已受教於名僧,其喪妻時也不過30歲左右,可見王維在早年已受家庭影響表現出近佛傾向。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貶荊州,李林甫獨攬朝政,王維開始隱遁於終南山和藍田輞川。安史之亂時,王維在洛陽受偽職,此事對他心境影響巨大,加深了他對佛教的認同,他在《歎白發》中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其弟亦曰:“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無生”又作無起,謂諸法之實相無生無滅,與“無生滅”或“無生無滅”同義。佛教認為所有存在之諸法無實體,故無生滅變化可言。然而凡夫迷此無生之理,起生滅之煩惱,故流轉生死;若依諸經論觀無生之理,可破除生滅之煩惱。由王維“端坐虛室,念茲無生”的實踐中可知其晚年深受佛禪影響。

    二、王維的禪詩

    右丞禪詩高者似得風之翠竹,低者如念經之僧,誠如李夢陽《空同子》雲:“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奉佛之應哉。”正是指出了王維諸作中枯燥的禪理詩與活潑的禪趣詩並存的現象。明代憨山老人也認為王維詩中多以禪語入詩,實是浪得虛名,並非善禪:

    昔人論詩,皆以禪比之,殊不知,詩乃真禪也。陶靖節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末雲“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此等語句,把作詩看,猶乎蒙童讀“上大人孔乙己”也。唐人獨李太白語自造玄妙,在不知禪而能道耳。若維多佛語,後人爭誇善禪,要之非禪耶。特文字禪耳。若非陶李造乎文字之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