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岩吐清氣,幽岫棲神跡。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有客獨冥遊,徑然忘所適。揮手撫雲門,靈關安足辟。流心扣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騰九霄,不奮衝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沈德潛《古詩源》稱此詩“自有一種清奧之氣”。此詩在寫法上上承支道林,下開謝靈運,對後人影響深遠。

    中國文學史上一般認為首創山水詩體的是謝靈運,但沈曾植指出:

    “老、莊告退,山水方滋”,此亦目一時承流接響之士耳。支公模山範水,固已華妙絕倫;謝公卒章,多托玄思,風流祖述,正自一家。

    沈氏指出支遁已經“模山範水”且“華妙絕倫”,即認為他在山水詩創作上有開風氣先之功。山居樂道乃是六朝僧侶的一種傳統,僧傳裏有許多這方麵的記載,支遁就曾有《詠利城山居》表達歸返林嶺、山居樂道之情。他在《八關齋詩三首序》裏說:

    ……餘既樂野室之寂,又有掘藥之懷,遂便獨往。於是乃揮手送歸,有望路之想。靜拱虛房,悟身外之真;登山采藥,集岩水之娛……

    在這裏山水之遊是“悟身外之真”的機緣,自然風光的描寫之外透露的是佛玄之意。

    除支道林、慧遠等名僧外,南北朝時能詩的名僧還很多,如晉帛道猷、竺僧度、釋道寶,宋之湯惠休,齊之釋寶月,梁之釋寶誌、釋法雲,陳之釋慧標等。他們的作品按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四類:悟道詩、言情詩、山水詩、詠物詩。先看悟道詩:

    金繩界寶地,珍木蔭瑤池。雲間妙音奏,天際法蠡吹。

    這類詩歌多從修行的角度出發,提出自己的悟道觀點或描寫彼岸的理想世界,上麵這首無名氏的《淨土詠》即是對淨土世界的描繪。此類詩歌多是以佛語入詩,是披著詩歌形式的佛教講義,藝術成就大多不高,偶爾雜有以禪趣入詩的,如惠標的《詠水詩》:

    驪泉紫闕映,珠浦碧沙沉。岸闊蓮香遠,流清雲影深。風潭如拂鏡,山溜似調琴。請君看皎潔,知有澹然心。

    此詩為以水喻禪心之詠物詩,主要在強調心性像鏡水一樣清淨。前三聯從多方麵描繪水的美好性狀:它輝映宮闕,衝激珠浦,沉澱碧沙,它飄送蓮花芳香,映照清澈的雲影,它如明鏡般晶瑩,它還像美好琴弦彈奏動人曲調。後聯則以擬人法指明它的皎潔來自它的淡然之心。在這裏詩人借水來比況清淨的道心,不著禪語而盡得禪理,不過這類作品並不多見。

    在南朝文學重抒情的大環境下,這時期佛教徒也寫有純抒情詩,它與文士之作相近,稱不上佛教文學,故在此不多涉及。南北朝僧詩創作中成就最高的還是山水詩,支道林、慧遠的名篇均屬此類,另外此間山水詩的名篇還有一篇值得提及,盡管它的佛教色彩並不明顯,這就是帛道猷的《陵峰采藥獨興為詩》:

    連峰數千裏,修林帶平津,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閑步踐其境,處處見遺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這篇作品對仗工整,抒情流暢,較支遁、慧遠作品少雕琢之氣。宋代秦少遊詩雲:“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僧道潛號參寥,有雲:“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其源即出於道猷。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