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長行與偈頌相間的形式對後來中國文學式樣的形成有極大影響和推動作用,陳寅恪先生說:“佛典製裁長行與偈頌相間,演說經義自然仿效之,故為散文與詩歌互用之體。後世衍變既久,其散文中偶雜以詩歌者,遂成今日章回體小說。其保存原式,仍用散文詩歌合體者,則為今日之彈詞。”

    (二)長篇齊言的展現

    在中國詩歌中,尤其是在唐前古體詩,篇幅逾百句者並不多見。但在漢譯偈頌中,長達幾百句甚至上千句的偈頌卻有許多。例如《法句經》、《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文殊師利發願經》、《佛所行讚》等經,全經皆以偈頌形式呈現,毫無長行穿雜其間,少則逾百句,多則近萬句。

    再例如後漢支讖所譯《般舟三昧經》,其中有七言偈頌,長至188句;吳國支謙所譯《菩薩本業經》,亦有一首四言偈頌,句數多達540句;西晉竺法護所譯《度世品經》,更有長達888句的五言偈頌,而其《賢劫經》中,亦有三言偈頌,長達1052句;而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達摩多羅禪經》,亦有長達644句的五言偈頌;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十住經》中,亦有五言偈頌360句;另外,北魏菩提流支所譯《入楞伽經》中,亦有長達1858句的五言偈頌。由以上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時代均有長篇偈頌的翻譯,無論其原典如何,然漢譯之後所呈現的偈頌,並不僅止於四句一頌的基本形式,無論偈頌為幾言,皆不乏篇幅較長的表現形式,此種形式或對於唐代以來長篇古體的形成有借鑒作用。

    二、譯文的修辭手法

    (一)譬喻

    佛經中譬喻類故事極多,《譬喻經》、《百喻經》就是一些譬喻故事集。譬喻係佛門權巧方便的說法手段之一,其特點在於借大家都熟知的事物來托此比彼,將佛教對宇宙人生世相的看法,化為生動的譬喻,藉由這些譬喻性的言辭或故事,引導信眾理解抽象難懂的法理。印度高僧順賢《順正理論》曰:“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宗義,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卷二載:“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們前麵講偈頌中所引用的一些偈子就多含有譬喻,這些偈子中常用“猶”、“如”、“若”等字眼。此處舉西晉竺法護所譯《修行地道經》為例:

    譬如明鏡及虛空,霖雨已除日晴朗,有淨眼人住高山,從上視下無不見,又觀城郭及國邑。其修行者亦如是,睹見世間及禽獸,地獄惡鬼眾生處。

    此處以各種譬喻言辭說明修道者的證得神通,將修行者證得天眼,悉見諸方三惡處的情形比作仿佛明眼人住於山頂,由高處觀視山下城郭郡縣、聚落人民皆清楚的情形。

    在《法句經》中,也存在大量采用比喻修辭手法的經文,如:

    若人壽百歲,邪學誌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覺能舍三惡,以藥消眾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