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裏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二)天台宗

    中國佛教宗派。慧文禪師及再傳弟子智所創,因創始人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稱法華宗。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灌頂、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肇於龍樹,實則啟蒙於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關於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合《中論·觀四諦品》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三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為以後天台宗止觀雙修的起緣。後慧思傳智,智再發揮,終於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

    智著作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頂得其真傳,作《涅槃玄義》和《涅槃經疏》,很有發揮。灌頂以後,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台宗為己任,對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實注解,發揮三諦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寫了《金剛》、《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台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台宗典籍,高麗派諦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為偽作而引起了一場曆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三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法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為不純,不久即衰。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