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釋迦牟尼的生平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位於今尼泊爾國境內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前565——前485),即釋迦牟尼。其時約當我國春秋戰國之際,釋迦牟尼和我國聖人孔子(前551——前479)大致為同一時代的人。

    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刹帝利種姓,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是古印度釋迦族人,故又稱為釋迦牟尼。其母曰摩耶夫人。摩耶王後45歲時,一天晚上,睡夢中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闖入腹中——於是王後懷孕了。按當時古印度風俗,婦女頭胎懷孕必須回娘家分娩。摩耶王後臨產前夕,乘坐大象載的轎子回娘家分娩,途徑蘭毗尼花園時,見有一娑羅樹(無憂樹),花色鮮美,香氣四溢,便舉手摘花,不小心驚動胎氣,便在無憂花樹下生下了一代聖人——釋迦牟尼。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自母右脅自然生出,出生時有種種瑞相,出生後“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湧出,往虛空中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許多年後,西行求法的唐三藏來到佛陀誕生地時,仍可以見到“澄清皎鏡,雜花彌漫”,“有無憂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現今西雙版納的每個傣族村寨幾乎都建有寺廟,而幾乎每個寺廟周圍都種有無憂花。另外,有些沒有生育但想得子女的人家,也常常在房前屋後種植一株無憂花。據說,隻要坐在無憂花樹下,任何人都會忘記所有的煩惱,無憂無愁。

    相傳佛誕生後七日母親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養育。幼年的悉達多生活優裕,極盡享受之樂。天資聰穎、相貌奇偉的太子並不因為生活的寶貴而歡娛快樂,“卻經常為了尋求解脫人世間的煩惱和痛苦,在禪思寂寞中過日子。”淨飯王為了打消他出家學道的念頭,在他17歲(一說16歲)時為他娶鄰國王女表妹耶輸陀羅和瞿毗耶兩位做妃子,《佛所行讚》形容耶輸陀羅的美貌說:“賢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豔若天後,同處日夜歡。”不久他們就生下兒子羅睺羅。

    淨飯王對悉達多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擺脫強鄰的侵犯。作為王太子的悉達多,雖然生活優裕舒適,但也痛感世間變化無常,人人生活在苦難中。悉達多幼年時就有沉思的習慣,他所看到的許多世間現象都能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常於閻浮樹下思耕農之苦,或見諸獸相食而厭人生之鬥爭。又於四門出遊之途上,觀生老病死之相,遂有棲林遁世之誌。淨飯王企圖用生活的享受來羈絆住王子,傳說給他娶了3位夫人,6位彩女,但這些勸阻都沒能動搖他出家修道的決心。於是王子在29歲時,遂令侍者車匿為伴,乘月夜跨白馬犍陟出家。不顧父王勸阻,毅然別妻離子,舍棄王位,剃掉須發,披著袈裟出家修行,努力求得解除煩惱的方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