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新上任後,又提出較為詳細和具體的改革聯合國機構的方案。根據他提出的這一方案,聯合國將合並一些機構,達到裁員1千人,減少文件25%,實現1998-1999年預算減少1.23億美元,使聯合國成立以來首次出現預算的負增長。

    在機構改革方麵,安南擬將現在的協調發展部、經社分析部、發展資管部三個部門合並,現在的新聞部將改組為通訊和傳媒廳,駐世界各地的聯合國新聞中心將並入各駐地的代表處。其他一些主要技術服務部門,將合並成一個聯大及會議服務部。

    關於減員1千人,安南說,主要是通過自然減員而不補充的方式。此外,他還下令減少25%的文件發放量,並製定出一個《聯合國工作人員行為準則》,交聯大審定執行。

    聯大改革,勢必修憲

    加強聯合國係法是聯合國改革的重要一環,其目的是更好地發揮聯合國係統的作用和效能。

    它包括兩個重點,即加強聯合國大會的作用和提高秘書處的工作能力。來自國際社會各個部分的意見,不論是學者、專家、官員、還是聯合國本身,非常引人注目的建議之一,是期待大會改造成為一個類似“世界議會”的機構,一個更具代表性和權威性,內部結構和程序更合理,效力和效率更高的世界論壇。不過,將大會改成世界議會,不僅僅是大會本身,也是整個聯合國在性質、職能上的重大變化,勢必涉及到憲章的修改,也涉及大量的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

    關於大會的機構改革,紐約大學的托馬斯·M。弗蘭克教授從解決國家代表權問題入手,提出了建立兩院製聯大的建議。

    按照他的設計,大會上院是基於目前國際體係中仍普遍存在的國家平等概忿而建立的,其組成類似於現在的大會。下院則是建立在大眾參與觀念的基礎上,其代表根據各成員國的人口數自比例,經直接選舉產生。大會決議須經兩院多數通過方為有效,即雙重多數的表決製。

    前聯合國官員馬克·訥芬甚至於十年前就提出了更為大膽激進的改革設想:建立三院製聯大。三院分別是諸侯院、商人院和平民院。這兩種設想有著明顯的理想主義傾向。尤其是訥芬的三院製大會可以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想。但是值得重視的是,他們已經都強調了大眾參與的思想。

    更多的關於大會改革建議,在加強大會機製的措施方麵,綜合起來大致是:大會在一般性辨論期間隨時舉行各國首腦或部長的高峰會議,就全球性重大問題在最高一級展開討論;把每年一次的全體大會改為每年三次,或者幹脆改為一個常年性的可隨時召開會議的機構,以適應國際社會驟變、多變的需要;改進監督大會決議的遵守與執行的措施;改變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讓聯大發揮更大的影響,改變目前“滄為其他機構的橡皮圖章”的狀況。

    在提高秘書處工作能力問題上,各國對加強責任製和秘書處人員管理方麵意見一致,但在秘書長的作用和甄選問題上有不少分妓。一些國家建議,在甄選秘書長時應加強聯大的作用,使甄選工作更加透明;安理會常任理事會在甄選秘書長過程中不能使用否決權;可考慮成立由大會和安理會共同組成推薦人選委員會,並對秘書長的任期等進行改革。從近年秘書長選舉中,美國在安理會使用否決權導致選舉工作陷於僵局的情況看,這些建議是有道理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