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代價

    根據該協議,波黑將繼續作為主權國家保持統一,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組成,雙方分別控製51%和49%的領土,各方均可保留軍隊。

    波黑和平協議是一項重要的協議。這一協議標誌著波黑戰爭這場自二戰以來歐洲發生的曆時最長、流血最多的戰爭終於停了下來。在戰爭持續的三年半時間裏,傷亡25萬人,占波黑一半人口的200多萬人淪為難民。災難深重的波黑人民現在終於通過這一協議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11月22日,安理會通過了立即暫停對南聯盟經濟製裁的1022號決議和逐步取消對前南地區武器禁運的1021號決議。

    為確保波黑和平協議的執行,以北約國家部隊為主、並由其指揮的來自32個國家的波黑多國維和部隊(總兵力6萬餘人,其中美國2萬多人),從12月4日起陸續進駐波黑,計劃於1996年1月底部署完畢,駐紮期1年,耗資55億美元。

    這次行動以北約成員國為主,聯合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上32個國家,共動用軍力9萬人,其中正規部隊6萬,另有3萬軍隊駐紮在周邊國家保障後勤供給。正規部隊以美、英、法、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為主,組成四個多國師,分別部署在波黑的四個防區,每個防區都跨塞族區和穆克聯邦控製區。6萬軍隊中有美國2萬、英國1.4萬、法國1萬、俄羅斯2000、德國4000、加拿大1500,另有埃及等伊斯蘭國家派出的軍隊。北約派遣了17艘艦艇在亞得裏亞海進行軍事配合,南斯拉夫、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匈牙利、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等周進國家向北約提供通道。多國部化由北約駐歐洲盟軍司令、美國將軍朱爾萬任總司令。俄羅斯軍隊被編在美國部隊的防區內行動。俄軍不受北約節製,由俄方派一名將軍作為朱爾萬總司令的副手協調俄軍與北約部隊的行動,但對北約部隊的軍事行動沒有否決權。按規定,這支部隊在波黑的任務是在交戰雙方之間設置一條隔離線,以製止可能發生的衝突,並逐步實現交戰各方的裁軍。與聯合國維和部隊授權不同的是,北約多國部隊在受到威協時可以使用武力進行還擊。

    盡管氣候條件惡劣,波黑天寒地凍,大雪封山,北約還是憑借精良的裝備,按計劃於1995年12月18日開進波黑。根據聯合國決議,北約部隊抵達黑之時,聯合國駐波黑維和部隊使命結束。20日,雙方在圖茲拉機場美軍駐地舉行了正式交接儀式。

    聯合國在前南斯拉夫的維和活動結束。前南斯拉夫大體上實現了和平。但是,南斯拉夫分裂了,聯合國也背上了又一個沉重的維和擔子。

    §§第十二章 在前蘇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