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國之日正是阿拉伯人“聖戰”開始之時。四萬阿拉伯軍隊打不過三萬猶太人。第一次維和行動在倉促中誕生。停戰監督組織自身難保,調解專員光天化日之下被亂槍射殺。停戰監督組織成了永久性的機構。

    以色列的“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國家聯盟軍事委員會在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的指揮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全麵進攻,開始了對以色列的“聖戰”。以色列人稱之為“獨立戰爭”。

    阿拉伯方麵參戰的主要有約旦、埃及、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五國的正規部隊,此外還有沙特阿拉伯、也門和巴勒斯坦人,總兵力約4萬人,並擁有飛機、大炮和坦克。以色列軍隊約3萬人。阿拉伯聯軍在初期處於明顯的優勢,以軍基本上處於被包圍狀態。埃及軍隊很快控製了巴勒斯坦西南部重要地區。外約旦軍隊控製了中部耶胡達山地,占領了北部地區。以色列軍隊在幾天交戰後隻控製了阿克、海法和特拉維夫等沿海地區,耶路撒冷新城至地中海的一條狹長地帶和北部拿撒勒及周圍地區,處境危難。而阿方也由於交通補給線太長,軍火儲備缺乏,難天繼續擴大戰果。

    5月17日,即阿拉伯國家出兵巴勒斯坦後的第三天,美國代表沃倫·奧斯汀根據《聯合國憲章》第39條向安理會提出了一項決議案:認為巴勒斯坦局勢構成了“對和平的威脅”,建議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英國首席代表亞曆山大·卡多根爵士表示:對於援用第39條是否適宜(該條要確定誰是侵略者並對其實施製裁)以及在目前變化不定的局勢下命令雙方停止行動是否切實可行都值得考慮。他建議安理會應采取溫和的方式謀求停戰——也許應先從耶路撒冷開始,然後再指望擴大到整個巴勒斯坦。美國的決議案在付諸表決時,隻獲得了五票讚成:哥倫比亞、法國、烏克蘭、美國和蘇聯,而阿根廷、比利時、加拿大、中國、英國都投了棄權票。

    投票的結果也反映了這場衝突的大國背景。美國是以色列的總後台,對以的所謂“生存”承擔義務,在戰爭中給予全麵支持。蘇聯也采取了與美國相同的立場,而英國最初是支持阿盟的,希望阿方的軍事勝利有利於保住自己在中東的優勢地位,當時阿方部隊許多都是英式裝備,外約旦軍隊的“阿拉伯軍團”又是由英國軍官指揮的。英國在所有國家的外交代表都接到這樣的指示:“盡可能設法實現停火,但不得同意對阿拉伯各國實行製裁。”卡多根爵士正是在踐行這一指示。

    英國除了反對美國的提案之外,還宣布將繼續給外約旦以軍事和財政援助。這激怒了美國,英美關係達到了許多年來最緊張的程度。戰爭爆發後的十天中,美國報界掀起一次大規模的反英活動,美國參議員布魯斯特甚至向參議院提出威脅性建議,要求重新考慮按照馬歇爾計劃給予英國的援助。

    在美國的壓力之下,英國態度變得軟弱下來。

    5月27日,卡多根建議安理會呼籲雙方下令停止一切武力行動四個星期,在此期間雙方都不得把戰鬥人員或合於軍事年齡的人員或物資引進巴勒斯坦;這些條件的遵守,應由聯合國駐巴勒斯坦的調解人福耳克·伯納多特伯爵指導下的軍事觀察員若幹人加以監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