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問題,一顆難咽的苦果

    在海灣戰爭爆發以前,科威特和伊拉克有300萬“外來工人”,包括100多萬也門人,70萬埃及人,6.76萬巴基斯坦人,8.5萬孟加拉國人,8.5萬斯裏蘭卡人,15萬印度人和3萬菲律賓人,其他工人則來自蘇丹、印度支那,少數來自歐洲和美洲。許多人在遭受襲擊的情況下被迫逃亡,落下財產和身份證件。海灣人口遷徙從1990年8月到1991年5月出現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在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出現的,使外國公民大批逃往約旦。當時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接到約旦呼籲的幫助要求之後,於8月29日指派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救災組織及其他機構,如著名的國際移民組織合作、協調聯合國的救濟工作。至9月中時,國際移民組織飛行40架次每日把8000多人從約旦遣返回他們的原籍國。在約旦配合下,工作有條不紊,共遣返了10個國家的70萬難民。這項工作取得成就,部分要歸功於約旦預先提供現金,它很快建立了一個集中化係統,使約旦紅新月會之類的人道主義機構能夠同聯合國難民事務所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救災組織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外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一道工作。

    1991年I月17E開始戰爭行動那一天,伊拉克出現第二次遷徙時,救濟官員已經有所準備。聯合國救災組織修改其區域性計劃,1月11日發出呼籲,要求提供3800萬美元,以解決在敘利亞、土耳其、伊朗和約旦臨時難民營裏的10萬難民的食品問題,然後把他們遣返回國。世界響應這一呼籲,幾天之內,就組成了幾所難民營,備有足夠3個月用的供應品。更重要的是,有很少一部分——僅65,000人——在嗣後三個月中離開了伊拉克,其中包括越過邊界進入伊朗的35,000名伊拉克人。“初看之下,局勢理所當然的好轉了”。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難民》雜誌編輯安尼克·魯萊特那時總結救濟官員的樂觀預測說。鑒於局勢的脆弱性質,她審慎地指出,正如“參加這個巨大的人道主義行動的每一個人都很清楚的,即使最周密的計劃,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也往往證明是不適當的。”

    出入意料的是,海灣戰爭剛剛結束就發生了庫爾德人的內亂,形成了伊拉克難民潮,戰爭剛結束時,多國部隊進入了伊拉克南部,薩達姆政權一時對那裏失去了控製。1991年2月28日,南部什葉派群眾和一部分潰敗的政府軍士兵趁南部戰區的伊軍主力向多國部隊繳械投降,巴士拉城防空虛之際,奪取了部分武器並占領了省府大樓、複興黨分部大樓、廣播電台等要害部門。薩達姆二兒子烏代集合省府警衛部隊,複興分部衛隊及巴士拉市衛戍部隊等政府武裝向暴動者發起反撲,雙方在巴士拉——祖拜爾地區發生了激烈的爭奪戰。3月2日,政府軍第3軍團所轄的第17師殘部5000餘人臨陣倒戈,翌日,暴動者完全控製了巴士拉市。烏代、巴士拉省長、市長、複興黨分部書記長等人均被擊斃。截至3月9日,伊南部、中部和東部的20多座城市全部落入暴動者之手。3月10日開始,重整旗鼓後的伊政府軍第1、3軍團和“共和國衛隊”兩個師在飛機、坦克和重炮的掩護下開始逐漸收複失地。從暴動開始到政府軍發動反攻的11天中,包括什葉派和遜尼派教徒在內的1萬多平民為躲避戰火逃到多國部隊控製區和科威特,另有4萬多什葉派難民逃到伊朗胡齊斯坦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