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勃讚黨務

    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後,孫中山回到上海,對護法戰爭的失敗進行了反思。他認識到建立共和國不能依靠軍閥,必須依靠革命的政黨。為此,他以主要精力著書立說,整頓黨務,從事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五四運動”以後,孫中山對青年的思想動態極為注意,這也促進他關注啟發民眾的覺悟的重要性①。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八周年紀念日,國民黨發表通告,正式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為示有別於1912年五政團合並的國民黨,特冠以“中國”二字)。中國國民黨的宗旨為: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新黨章規定,中華革命黨總章及各支部通則,一律廢止;凡中華革命黨黨員,皆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以中華革命黨證書領取中國國民黨證書。為了更廣泛的吸收黨員,中國國民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的秘密組織形式,轉為公開。新黨章放寬了入黨條件,規定凡讚成黨的宗旨,經黨員兩人介紹,交納黨費十元即可入黨。這一規定放棄了中華革命黨入黨須按指模,宣誓服從孫中山個人等帶有封建色彩的苛刻條件,無疑是一個進步。自此,中國國民黨更加具有現代政黨的特點,吸引大批青年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孫中山利用北洋軍閥混戰之機,借助粵軍軍閥陳炯明,驅逐在粵的桂係軍閥。11月,孫中山重蒞廣州,組織第二次護法戰爭,又一次與軍閥合作。覃振隨往勃讚機要。

    1921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覃振、周震鱗、李執中等十三人代表湖南出席會議。會上通過中華民國組織法大綱,選舉孫中山為總統。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陳炯明任廣東省省長。覃振為總統府參議,兼法製委員,這是覃振首次在政府擔任司法方麵的職務。孫中山的轄區,隻有廣東,而廣東的實權,掌握在陳炯明手中。

    孫中山設中國國民黨本部辦事處於廣州,以張繼為幹事長,周震鱗為總務科主任①。於廣州設辦事處是為孫中山便於就近指揮。7月,粵軍擊敗桂軍,肅清陸榮廷的軍隊,平定廣西。孫中山由廣東進入廣西,於桂林設大本營,親自督師北伐。9月,為了北出湖南,聯合湘軍,孫中山委派周震鱗為勞軍使,赴湖南聯絡北伐事宜。覃振奉命接手周震鱗執掌的黨務。

    孫中山在經過及所駐地方,十分注意宣傳革命道理,隨時隨地演講,推動黨務。民眾及士兵,紛紛加入中國國民黨。國民黨的影響力,逐漸向北方發展。覃振秉承孫中山的旨意,注重宣傳,先後派多人回湘,籌設黨部,動員黨員,宣傳北伐意義②。

    國民黨勢力北上,逐漸將戰略重點轉移到長江流域,再無設置廣州辦事處的必要。1922年3月,將廣州辦事處所辦事務.遷往上海環龍路44號本部辦理。覃振大約此時,也到了上海。

    孫中山急於北出湖南,以推翻吳佩孚為第一目標。陳炯明則誌在取代桂係,割據廣東,深恐北伐加重廣東經濟負擔,於己不利,公開反對北伐,與湖南趙恒惕暗中勾結,指使趙拒絕北伐軍過境。同年4月,孫中山與陳炯明矛盾激化,6月16日,發生陳炯明炮轟觀音山孫中山總統府事件。

    陳炯明叛變的消息傳到上海,國民黨本部幹部立即組織各省旅滬黨人聯名通電,聲援孫中山,討伐陳炯明。通電由楊庶堪、張繼、柏文蔚、馮自由、彭素民、覃振等著名黨人領頭簽署③。陳炯明並不因黨人的抗議而醒悟,反而通電逼迫孫中山下野。6月23日,楊庶堪、張繼、柏文蔚、馮自由、彭素民、覃振等著名黨人再次通電,痛斥陳炯明逆謀昭著①。

    孫中山令北伐軍回師討伐陳炯明,兵力不敵,遭敗績。孫中山當不成總統,於8月9日,退回上海。至此,第二次護法戰爭結束,這是孫中山依靠西南軍閥在廣州另立政府以來,第二次遭排擠和背叛。廣東重為陳炯明所據。

    孫中山退回上海後,痛定思痛,深感依靠軍閥武力進行革命,難以成功。此前,他與蘇聯及共產國際的代表已有接觸,並認識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可資借鑒。這時,中國共產黨正式宣告成立已逾一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列寧接見中國共產黨代表張國燾、國民黨代表張秋白,提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問題。

    孫中山曾考慮爭取外援。當時的情況是中國有北京北洋政府和廣州政府,列強更傾向於北京政府代表中國。孫中山爭取列強援助有困難,隻有蘇聯允諾給予援助。這時中國共產黨雖然隻有兩百餘人,還很弱小,但有蘇聯的支持,且隊伍精幹,年輕的黨員富於朝氣和獻身精神。孫中山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和同情,對國共合作持積極的態度,並有信心使共產黨人在接受他的教誨之後,皈依三民主義,轉變為國民黨人②。

    起初,大多數共產黨人對與國民黨合作有疑慮,隻讚成同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的聯合戰線。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甚至給共產國際寫信,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③。共產國際對國共合作持積極的態度,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促成下,中共中央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存共產黨,後者對於國民黨內的工作發出指示並領導工會的組織工作。”④

    同年9月初,孫中山一麵派人赴廣東,策動滇、粵、桂軍閥收複廣州,一麵著手實施改進國民黨的具體工作。9月4日,在上海召集各省、市國民黨負責人胡漢民、汪精衛、張繼和剛剛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陳獨秀等開會,統一認識,達成改組國民黨,國共合作的共識。會後,通電國民黨各支部,同意共產黨加入國民黨。這就是所謂的“改進黨務”。至此,國共兩黨就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達成共識。在此前後,經張繼介紹和孫中山親自主盟,李大釗首先正式加入國民黨。陳獨秀、張太雷、蔡和森也先後正式加入國民黨。

    這一時期,覃振積極協助孫中山推進改進黨務工作。9月6日,他與丁惟汾、茅祖權、張秋白、呂誌伊、田桐、陳獨秀、管鵬九人被孫中山指定為《中國國民黨改進案》起草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審查、修改國民黨的改進方案和國民黨黨綱黨章。委員會於7日開始集會,籌商改進計劃。同年,北京政府黎元洪複職,國會重開。覃振與丁惟汾、田桐、呂誌伊四人因為是議員,赴北京出席國會,爭取國會繼承孫中山廣州政府法統,孫中山指定葉楚傖、劉芷分、孫科、彭素民接替覃振等人的職務。

    在此後幾個月時間內,經過三次討論、修改,又由孫中山親自審定、批準,1923年1月1日,國民黨發表《改進宣言》,宣布對時局的主張,明確提出:國民黨是以謀求實現民族平等、民權平等、民生平等的三民主義為目標的革命政黨。這是國民黨自中華革命黨改組以來,第一次公開具體地說明自己的奮鬥目標。1月2日,國民黨任命了本部重要幹部,在幹部名單中,彭素民等為總務部等部部長。覃振與居正、於右任、周震鱗、廖仲愷、張繼等21人為參議。蔣介石、柏文蔚等13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共產黨員陳獨秀也被指定為參議,林伯渠①為總務部副部長、張太雷為宣傳部幹事。

    1923年,覃振38歲,正值壯年,處於人生事業的巔峰期。他多年追隨孫中山,經過充分磨合,對於孫中山的思想及為人處事也較為了解。孫中山對他委以重任,他對孫中山也配合默契,忠誠地執行孫中山的政策。這一年,覃振往來奔波於上海、北京、天津及廣東、湖南等地,是在忙碌中度過的。

    年初,他頻繁出席上海中國國民黨中央幹部會議,黝讚機務,協助孫中山改進黨務,參與國民黨中央決策工作。春天,他從廣東返回湖南,借助湖南共產黨的力量籌建國民黨湖南臨時支部。其後,他又赴京津地區,作為議員出席國會兩院會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