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才還是使用奴才,蔣介石和毛澤東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蔣介石在用人的問題上頗下工夫,煞費苦心,他用人有一個基本準則,以自己的獨裁利益為取舍,道同則謀,道不同則不相與謀。蔣介石的身邊集中了一大批文臣武將,但從才能的角度來看,這些人中有真才實學的很少,原因是蔣介石在用人的時候堅持非親不用的原則,“親”中以黃埔學生為主,黃埔生中又以浙江人為主,浙江人中又以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人為主。就這樣,蔣介石以自己為圓心劃了三個小圓圈,越是靠裏,越是能夠得到他的信任,離圈子越遠,信任度就越小,這樣用人保證了被使用者對蔣的忠誠,但無法保證被使用者都有才能。例如蔣介石在軍事上的三員大將,陳誠、胡宗南、湯恩伯都是浙江籍的黃埔軍人,從軍事才能看,當時的黃埔軍人比他們能力強的大有人在,但他們卻能夠爬上高位,原因就是他們和蔣介石是同鄉。

毛澤東及其領導集體在用人方麵和蔣介石截然不同,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委以重任。從共產黨的軍隊建立來看,起義之初也大部分來自於不同的起義部隊,從人員組成來看也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有遠近親疏,但是,作為統帥的毛澤東來說,在用人上從來不考慮這些因素。名列開國十大上將之首的粟裕,不僅是優秀的戰役指揮員,也是胸中自有宏圖大略的卓越的軍事指揮家。毛澤東對粟裕亦頗為器重。解放戰爭期間,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粟裕,竟被委以戰役指揮權,這在我軍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粟裕亦不負毛澤東的厚愛,在不到三個月內,創造了“蘇中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

1948年7月,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取得成功後,毛澤東和黨中央計劃再向蔣管區插入一把尖刀:擬派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主力渡江南下,把戰爭引向敵人的深遠後方,吸引江北之敵南撤,從而扭轉中原戰局。從全麵的戰局看,這一戰略部署是大膽而且正確的。粟裕經過縝密的思考,認為最佳方案應該是集中兵力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而不是付出巨大代價將敵引至江南。聽取了粟裕的詳細匯報,毛澤東和中央接受了粟裕的建議,並決定調陳毅去新成立的中原軍區擔任副司令員,由粟裕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後在粟裕的謙讓下,中央同意陳毅仍兼任華野職務,粟裕以代司令、代政委名義全麵主持華野工作。正是粟裕的這次謙讓,引發了毛澤東的一番議論。這天,毛澤東請粟裕和他一道散步,漫步閑聊中,毛澤東看似隨意地對粟裕說:“我看你這個人,‘偉大謙虛’是有一點,但更多的是一個傲字。”粟裕聞言大驚。毛澤東卻不動聲色地又笑道:“不過,你這個傲字,不是傲氣,而是傲骨,凡是你吃準的事,天皇老子你也寸步不讓。好吧,你不讓步,我讓步。你呢,拿出戰例來,證明你的思路、你的計劃、你的組織指揮是正確的。”隨後,毛澤東在詢問了相關情況後,給粟裕8個月時間,“證明你的‘將敵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不是空談。”粟裕也當場立了軍令狀。此後,粟裕先後發起豫東戰役、開封戰役、濟南戰役,連創全國戰場殲敵新紀錄,並通過由他建議發起的淮海戰役,完成了他向毛澤東立下的“將敵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的軍令狀。淮海戰役共殲敵55.6萬人,其中44.3萬人是由華野殲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