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水方麵,一個成人每天水的生理需要量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秋天為2000毫升,這樣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飲水要合理,多次少飲,每天最好在清晨鍛煉前和晚上臨睡前各飲水200毫升,白天兩餐之間各飲水800毫升,若活動量大、出汗多,應增加飲水量,這樣可使肺腑安度金秋。

    2、中藥調養:對於人體各部出現的“幹燥症”,宜酌情予以調治。如鼻燥,尤其平時有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點些薄荷滴鼻油,具有清涼宣燥之功;咽燥飲用玄麥甘桔衝劑,可獲良效;柿霜能清熱寧嗽,用於“燥咳”頗為適宜;膚燥當以珍珠霜潤而護之;腸燥可擇有滑腸作用的蜂蜜、芝麻服食通秘。此外,中醫有一稱為“增液湯”的名方(玄參15克,麥冬、生地各12克),能潤一身之燥,秋季可水煎代茶常飲。

    3、環境調養: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秋燥對人體的損害,還應注意調節空氣濕度,保持環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內可養些能淨化空氣,涵養水分的綠色植物,睡前亦可於臥室裏置冷水一盆,以緩解燥氣剛烈勁急之勢。同時,也須指出的是,秋高氣爽又是健身的大好時節,人們在立秋伊時秋燥不甚之際就應早到戶外鍛煉,呼吸吐納,藉以提高肺髒生理功能則燥邪難侵。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人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食療方:

    生地粥

    材料: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藥汁,再煮一次,兩次、6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黃精煨肘

    材料:黃精9克,黨參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薑15克,蔥適量。

    做法:

    1.黃精切薄片,黨參切短節,裝紗布袋內,紮口;大棗洗淨待用。豬肘刮洗幹淨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薑、蔥洗淨拍破待用。

    2.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申,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農肘粘,去除藥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功效:補脾潤肺。對脾胃虛弱,飲食不振,肺虛咳嗽,病後體弱者尤為適宜。

    五彩蜜珠果

    材料:蘋果1個,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l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

    蘋果、鴨梨、菠蘿洗淨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淨去皮,楊梅洗淨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醋椒魚

    材料:黃魚l條,香萊、蔥、薑、胡椒粉、黃酒、麻油、味精、鮮湯、白醋、鹽、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黃魚洗淨後剞成花刀紋備用,蔥、薑洗淨切絲。油鍋燒熱,魚下鍋兩麵煎至見黃,撈出淋幹油:鍋內放少量油,熱後,將胡椒粉、薑絲入鍋略加煸炒,隨即加入鮮湯、酒、鹽、魚.燒至魚熟,撈起放入深盤內,散上蔥絲、香菜;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填精,益氣。

    百合銀耳蓮子粥

    材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糯米80克、冰糖適量。

    做法:

    將百合、銀耳、蓮子、糯米洗淨煮粥,熟時加入冰糖食用。

    功效:其中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潤肺生津、養胃提神,蓮子健脾止瀉、清心安神、粳米補中益氣、健脾益胃。

    楊梅煎

    主治;腹痛,泄瀉,痢疾。

    材料:楊梅15克。

    用法:楊梅煎服。或燒研,用米湯下,每次5克,每日2次。

    麻油蔥油汁

    主治:腹痛。

    材料:蔥白10根,生麻油或菜油適量。

    用法:蔥白洗切,搗絞汁,調入生麻油或菜油一匙,空腹服,每天2次,連服3天。

    胡椒細末

    主治:因食生冷或受寒所致的腹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